《聊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4-2028年)》文稿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一、出台背景
大健康产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兴产业,覆盖医疗产品、保健用品等众多与人类健康紧密相关领域。在本市,大健康产业链被市委、市政府确定为4条标志性产业链之一,为推动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和中医中药等为主导的产业链条完善与集群发展迅速的产业体系。依据《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 - 2027年)》制定本规划。
二、主要内容
(一)区域布局
聊城市依据各县(市、区)情况推动大健康产业发展,构建“三核”引领、“两带”拓展、全域协同的新格局。
1.“三核”引领。以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为核心引擎,通过全产业链发展等多种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与影响力。
2.“两带”拓展。一是“两河”文旅健康养生带:利用黄河、大运河聊城段资源,结合沿岸诸多人文自然景观,加强旅游资源开发,打造寓养于游的产业带。二是林下大健康区域发展带:基于相关县自然资源等,引导林下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推动产学研合作,促进产业与多产业融合,实现规模化、特色化。
3.全域协同。“一县一策一品”充分结合各县特点,实现大健康产业整体的协同化、特色化发展,助力全市产业高质量迈进。
(二)主要工程
1.集群提升工程方面。以“龙头培育”行动聚焦重点行业,依靠链主企业带动,培育实力强劲的龙头、骨干企业,并支持它们跨区域联合,让产业集中度更高、竞争力更强;“雏鹰孵化”助力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路线,政府加大对其在创新、融资等多方面扶持,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入区入园”行动则发挥各地比较优势打造特色集聚区,链主企业牵头建设中试基地,市县在资金、土地、科研、人才等方面政策倾斜,吸引众多关联主体入驻园区,完善产业链配套。
2.人才引育工程方面。通过专项计划、多种引才活动及创新模式,精准对接,吸引大健康产业急需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依靠院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强在职培训等方式培育专业人才,提升整体水平。同时,建立激励机制,改善工作科研条件,给予多方面保障,鼓励机构企业合作共享资源。
3.科技创新助力工程方面。强化关键技术,攻关重点领域。构筑创新载体,建设多种平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靠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推动产学研合作。推进“揭榜挂帅”制度,调动各方力量攻关,融合多链释放潜能,全方位助力大健康产业蓬勃发展。
4.智慧健康赋能工程方面。搭建健康大数据基础平台,统一标准让各级医疗卫生机构数据互联互通,为健康管理、诊疗等提供有力数据支持,打破信息壁垒,提升医疗效率与质量。同时,优化全民健康智能管理服务平台,借数字化医共体建设,设立多个远程中心实现县域医疗资源共享,家庭医生电子签约系统也让健康管理更全面、规范。此外,推动服务模式数智化升级,部署妇幼健康系统、完善智慧共享中药房等,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
5.营商环境优化工程方面。强化政策支持与发展保障,制定系统政策覆盖多领域,扶持中小企业,通过贷款优惠、产业引导基金等助力企业降成本、增活力。深化流程改革与创新驱动,整合资源优化布局,简化审批流程开辟“绿色通道”;鼓励创新研发,提升产业竞争力。发挥行业组织作用,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推动产业健康、国际化发展。
三、与省级文件的异同
(一)该《规划》与《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 - 2027年)》的相同之处。《规划》紧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动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等国家战略,省会经济圈一体化、济南都市圈、鲁西崛起等省级战略,乘国家、省支持政策之风,借我市大抓经济发展之力,必将对聊城市产业发展起到极大促进作用。
(二)该《规划》与山东省医养健康产业发展规划(2023 - 2027年)》的不同之处。一是布局新兴产业,抢先发展。《规划》涉及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涉及磁共振造影设备、智控医疗器械等大型设备以旧换新,涉及产业科研平台、人才引育等政策,并进行了系统整合,抢占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赛道”。二是聚焦县域优势,特色发展。《规划》出台基于对各县(市、区)的充分调研,没有规定统一动作,而是结合各县(市、区)产业优势,给予科学区别定位,差异化发展,让《规划》更接地气,更具有操作性。三是深耕重点领域,引领发展。《规划》依托现有优势,编制6个附件,通过打造省级生态种植园区,推广齐鲁康养打卡地、精品路线,培育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园区和产业平台建设,发挥各领域示范作用,引领大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四、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政策解读单位:聊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具体联系人:王佩瑞
咨询电话:0635-8438582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