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一)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     1.持续推进全民参保扩面2023年起,救助对象实现困难居民和职工全覆盖,包括特困人员、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重点困境儿童、低保对象、返贫致贫人口、低保边缘家庭成员、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以及未纳入以上救助对象范围、但因高额医疗费用支出导致家庭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的大病患者。严格执行个人参保分类补贴政策,实现集中缴费期程序内资助参保。改进缴费方式,协调税务部门落实好参保分类补贴政策,对资助人员进行特殊标识,全额资助参保的人员不用缴费,由医疗救助资金直接代缴;定额资助参保的人员只缴纳个人应承担的差额部分,其余由医疗救助资助直接代缴。2023年2月底,为全市11.19万人落实参保补贴待遇2205.53余万元,切实巩固困难群众应保尽保成果。2.健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一是根据省局要求,市医保局印发《关于规范统一门诊慢特病基本病种有关问题的通知》(聊医保发〔2023〕13号)、《关于规范统一国家谈判药品门诊药品单独支付病种的通知》(聊医保发〔2023〕14号),规范我市有关门诊慢特病基本病种和认定标准,合理确定医保支付限额,加大保障力度。目前,我市职工、居民门诊慢性病病种由原来的44种、28种增加至79种、居民75种,其中包括18种门诊药品单独支付病种,着力减轻帮扶群众门诊慢特病医疗费用负担。二是帮扶人员年度起付标准比我市普通参保人员降低50%,分段报销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取消年度大病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取消上述人员大病保险特药起付线。截止2023年6月底,全市享受大病保险倾斜政策的帮扶人员总计4.82万人数、27.91万人次,大病保险支付金额为3147.96万元。三是医疗救助对象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符合医保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根据医疗救助对象类别分类实施救助,分别设置年度救助限额:对于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返贫致贫人口,不设起付线,按70%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限额为3万元;对于低保边缘家庭成员及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超过3000元起付标准的部分按50%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限额为1.5万元。截止2023年5月底,全市帮扶人员享受医疗救助12.98万人次,医疗救助资金支付4234.01万元。四是全面建立依申请救助机制,对经认定符合因病致贫重病患者医疗救助待遇条件的,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报销后,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医疗费超过1万元的部分,按60%的比例给予救助,年度救助限额2万元。目前,已配合市民政局制定我市因病致贫患者认定办法,待出台后实施。3. 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2014年我市率先在省内开展职工长护保险试点,经过多年发展,职工长护制度不断完善,待遇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去年将重度失智人员纳入保障范围。2022年,全市共有75.68万名职工参加长护保险,享受长护待遇2525人、11131人次,其中医疗专护198人、620人次,机构护理165人、578人次,居家护理2162人、9933人次,基金支出3591.26万元。全市共有定点长护保险机构52家,有的同时承担医疗专护、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中的两至三项业务,开展医疗专护业务的12家,开展机构护理业务的21家,开展居家护理业务的42家。 4.完善筹资分担和调整机制2021年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580元,个人缴费280元;2022年财政补助标准610元,个人缴费320元;2023年,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40元。近年省局下发相关政策时间为7、8月份,市医保局根据省局来文时间,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预计在今年9月印发相关政策,将在文件中对居民财补标准做进一步明确。 (二)提升残疾人保障水平 一是2019年8月,市医保局印发《关于转发<山东省医疗保障局山东省财政厅 关于加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医疗保障工作的通知>的通知》(聊医保发〔2019〕51号),市将严重精神障碍纳入职工、居民医保门诊慢性病,不设起付标准,职工支付限额同住院统筹金年度支付限额累计计算、居民年度最高支付限额1万元;二、规划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风险挑战随着医疗技术发展使更多疾病从“无药可医”变为“可医可控”;国谈药门诊保障机制、“双通道”药品管理等一系列医保改革红利的释放;因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造成的各地市之间的慢性病病种差距等原因,特殊群体和罕见病群体医疗保障诉求越来越迫切。三、进一步推进规划实施的对策建议为积极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力争进一步完善我市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更好落实居民长期护理保障措施,切实提高城乡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我市将申请成为居民长期护理保险省级试点。市医保局计划按照试点先行、分批推进的步骤推进我市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工作开展,首批选择居民医保基金支撑能力强、有试点意愿的县(区),从2023年下半年开始先行先试,探索形成适合本市的长期护理保险筹资运行、待遇保障、服务供给、基金管理等政策框架,并逐步扩大范围到全市所有县市区,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