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领导干部解读: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对《山东省聊城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解读
3715000063/2023-45232750
2023-12-28 09:22:52
聊城市人民政府

领导干部解读: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对《山东省聊城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解读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聊城市水利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相云解读《山东省聊城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

推进现代水网建设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举措,为贯彻落实《国家水网建设规划纲要》和《国家省级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5年)》,切实做好山东省市级水网示范区建设,我市出台了《山东省聊城市现代水网示范区建设方案(2023—2025)》(以下简称《建设方案》)。《建设方案》着重围绕提升城乡水利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改善人居环境,统筹水资源调配、防洪排涝、农田灌溉及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提高河湖水系连通属性,推动区域水网协同融合。

提升防洪能力,优化区域用水保障

一是着力筑牢水安全保障网。以河道堤防达标建设和河道综合治理为重点,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恢复提升河道行洪、排涝能力。统筹协调流域防洪与区域排涝,合理规划涝区涝水出路,不断完善蓄排得当的排涝体系。实施水闸常态化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及时实施除险加固工程建设,消除工程安全隐患。建立完善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提升水旱灾害应对能力。

二是着力织密水民生服务网。通过实施大中型水库、河道拦蓄工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等水利工程建设,强化蓄水、引水、调水能力,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和供用管理能力,夯实农业灌溉基础,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粮食安全打下基础。加强区域水网与省级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互连互通,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增强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

健全节水体制,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

一是着力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及工业节水减排。深入落实国家节水行动,强化水资源最大刚性约束,聚焦重点领域深度节水控水,通过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及田间节水工程,全面提升农业灌溉用水效能。推进企业实施节水技术改造,严格用水定额管理,推进园区开展水循环化改造,推动企业间用水系统集成,挖掘节水潜力,提高用水效率。

二是着力推进城乡节水降损及非常规水源利用。统筹城市节水规划,推进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供水管网改造,降低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开展农村供水提标升级,推动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同监管”目标,推动公共机构节水改造,提升节水管理水平。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升级改造,优化再生水处理工艺及配套管网,提高城镇非常规水源利用率。

统筹水网衔接,打造融合现代水网格局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在现状水系及水利工程基础上,衔接山东省现代水网布局,加强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构建水网之“纲”,织密水网之“目”,打牢水网之“结”,塑造聊城“两河明珠”城市特色,强化防洪、生态等综合功能,加强水资源调配功能,加强河网、湖塘等水系之间的连通,建设完善“一心两廊、五横六纵、河网互联、库塘相间”的现代水网格局。

二是着力推进中心城区品质提升。围绕水城总体风貌,以水为脉进行防污排水、生态景观、文化综合提升,通过疏浚连通城区水系、完善城区排涝体系、提升城区再生水质及打造滨水休闲生态廊道等措施,建设形成“双核集聚、双环畅联、双轴彰显、河湖互连”的中心城区水系总体格局,提升“江北水城·两河明珠”的城市品质。

加大科技赋能,构建智慧水利体系

一是着力推进数字化转型。推进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感知体系建设工程建设,立足水利工作发展需要,健全水利数据资源体系,建立多功能集合的水利数据中心。构建完善基础信息监测感知网,加强数字技术应用,构建视频级联集控平台,提升监测感知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二是着力推进平台建设。以位山灌区为重点,推进数字孪生工程建设,实现精细化、网格化管理,为综合调度、精准调度、科学调度提供智能决策支持。推动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应用、城乡供水一体化等平台建设,构建覆盖多个主要领域的业务应用体系,形成聊城市智慧水利一体化业务应用平台。

注入文化灵魂,深化文旅融合示范

一是着力推进水文化建设顶层设计。紧紧围绕聊城“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定位,以黄河文化、大运河文化为重点,以水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利用为主线,系统保护水遗产、传承感人水故事、厚植红色水基因、弘扬先进水文化,着力培育聊城市水文化新品牌。加强与各高校、水文化研究机构的交流合作,深化学术研究,挖掘治水历史,夯实水文化传承的社会基础。

二是着力推进水文化融合发展。积极探索“水文化+”的产业体系发展路径,推进工程建设与文化融合发展。依托已建和在建河道堤防、闸(坝)等工程及管理设施、城市河湖岸边公共区域、水利风景区等,建设水文化展示场馆场所,建立水情教育展示场馆、水文化综合展馆,提升水利风景区文化内涵,推动水文化、水文旅、水产业等多领域融合发展。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