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解读:《聊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
字号:
大 中 小聊城市政协秘书长、聊城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韩德振对《聊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解读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服务性行业。为贯彻落实《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和《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我市印发了《聊城市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2023-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牢牢把握我市地区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的定位,紧扣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的新要求,擘画了未来十五年我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的总蓝图,为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全面建成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市提供强有力支撑。
一、《规划》出台的必要性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现已形成铁路、公路齐头并进新局面,迈入了由量的积累转向质的提升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但在交通网时效性、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运输服务效能、可持续发展水平方面,和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聊城样板、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高效率的交通运输需求相比,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为统筹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全面构建现代化高质量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的出台具有重要意义。
二、《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构建“两纵三横”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
规划建设“两纵三横”综合运输通道,作为综合立体交通网骨干网络,形成连通省际、市际的运输主动脉。其中,两条纵向通道(“纵一”:德州-聊城东-菏泽通道和“纵二”京九通道)进一步畅通南北向对外联系,融入京津冀—粤港澳主轴,主动衔接京津冀城市群,支撑建设山东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三条横向通道(“横一”聊城北-济青通道、“横二”鲁中通道和“横三”济郑(沿黄)通道)进一步优化东西向对外联系,打通山东半岛城市群与中原城市群、黄河流域的联系通道,强化与省会济南的交通联系,支撑全市“东引西拓”战略。
(二)构建布局完善的综合立体交通网。
铁路方面。加快构建以高速(城际)铁路为骨干的客运铁路网络,完善干支相连、专线延伸的货运铁路网络,形成由5条高速(城际)铁路、3条普速铁路、多条铁路专用线构成的“5+3+N”铁路网总体布局,干线铁路(不含专用线)营业里程约680公里,全面打造“轨道上的聊城”。
公路方面。以“四纵七横”高速公路为骨架,建设四通八达的干线公路网。规划干线公路总规模约3350公里(含高速公路研究线位),其中“四纵七横”高速公路网约990公里和“九纵十横十环十射十三联”普通干线公路网2360公里。同时统筹考虑我市主要资源分布,沿京杭运河、徒骇河、马颊河、黄河-金堤河、位山三干渠规划建设五条旅游干线公路,总规模约900公里,串联起全市所有的内河水系以及主要的旅游景点,丰富公路旅游功能,完善沿线旅游基础设施。
水路方面。依托“一纵两横”内河航道,构建通江达海的内河水网,形成“一港七港区”的港口总体布局。内河通航里程约310公里,规划期末,我市将正式迈入水运时代,南下可入长江、东海,东向经小清河可入渤海,水路运输实现四通八达。
航空方面。布局“1+7”机场,建设覆盖全球的航空体系。加快推进聊城民用机场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统筹推进7个县(市、区)通用机场的建设,构建涵盖医疗救护、应急救援、航空旅游、农林作业等功能的通用航空服务网络。
枢纽方面。重点依托高速(城际)铁路站、聊城机场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布局形成“一心十主九辅”的客运场站布局,实现多种运输方式便捷换乘。依托内河港口、多式联运枢纽和聊城空港建设综合货运枢纽,实现铁路、公路、内河等多种货物运输方式高效换装。
三、《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规划》提出4个方面保障措施,推动规划任务落实落地。一是加强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落实党的全面领导;二是拓宽融资渠道。深化交通投融资体制改革,积极采用多元化市场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发行专项债券,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强化用地保障。进一步优化交通设计理念,突出立体、集约、节约思维,做好项目用地节地评价,规划、建设过程严格用地控制,提高交通用地复合程度;
四、是强化实施管理。
健全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跟进协调解决本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