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关于印发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3715000063/2024-45467012
聊政发〔2024〕5号
2024-10-29
2024-11-01
聊城市人民政府
有效

聊城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聊政发〔2024〕5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聊城市人民政府

2024年10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实施方案

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沿黄生态廊道聊城段建设,根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的通知》(鲁政发〔2023〕9号)要求,现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系列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休养生息、资源节约的发展原则,以保护修复生态环境为基础,以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为底线,以绿化美化、污染防治、节水控水、城河互融、文旅融合为重点,打造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复合生态廊道,为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提供聊城路径,将我市打造成为山东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的西部“战略支点”、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两河明珠”城市。

(二)工作目标。

方案实施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包括阳谷县、东阿县、莘县,其中核心区为黄河干流河道管理范围及向外延伸1000米覆盖的区域、金堤河管理范围及周边重要生态节点,面积约237.2平方公里;联动区为其他县级行政区。方案实施期至2030年,分两个阶段推进实施,第一阶段为2024年至2025年,第二阶段为2026年至2030年。

到2025年,初步形成集生态屏障、文化弘扬、休闲观光、生态农业多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沿黄生态廊道。生态绿化明显提档,沿黄河堤林带无缺损断带;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63.7%,黄河干流国控断面水质稳定达标,地表水国控断面劣Ⅴ类水体全面消除;防洪减灾能力明显增强,全面完成黄河下游“十四五”防洪工程;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55%;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省市县三级和美乡村覆盖率不低于45%;黄河文化影响力明显扩大,擦亮“江北水城·两河明珠”城市品牌。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土更净、城更美,沿黄生态廊道综合生态效益和生态示范效应初步显现。

到2030年,黄河安澜充分保障,堤内外绿带一体融合,沿线绿点充分保护,全域绿网串通交错,功能节点缤纷多彩,靓丽风景充分彰显,环境质量根本改善,沉沙池清淤弃沙综合利用程度显著提升,灌区水源涵养措施更加丰富。城市再生水利用率不低于58%,省市县三级和美乡村覆盖率不低于60%。建成生态系统稳定可靠,美丽城乡舒适宜居的黄河流域城河互促共融新典范,塑成生态廊道保护建设、生态保护治理、生态文化旅游发展新样板。

二、工作任务

(一)贯通近岸绿带。

1.打造河滩生态涵养带。补植更新养护滩区护堤地防浪林,削减风浪爬高、防止堤防破坏、有效缓流落淤,提高安全行洪能力。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野生动物、非法挖砂或取土等破坏生态的行为,维护滩区生态安全。落实河长制、湖长制,加大巡河、巡湖力度,努力实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加强湿地生态修复,通过水土保持林种植、渠道治理工程、小型水利工程,打造“水网相通、河湖相连、城水相依、人水相亲”的美丽河湖,到2025年,每年至少创建3条省级美丽幸福示范河湖,坚决查处乱占、乱建、乱采、乱堆等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聊城黄河河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公安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2.培育河堤生态景观带。通过补植完善、优化提升、抚育管理等措施,提档升级堤顶行道林。在艾山、鱼山、位山等人文历史富集地段,融合非遗文化、农耕文化、曹植文化,讲好“黄河故事”,打造宜行宜观的黄河大堤历史人文路。推进东阿大堤淤背区提升工程,适当增加生态景观林种植比例。在堤坡植草区段,选择耐旱、耐贫瘠草种,确保植草覆盖率不低于90%。在草皮铺植区段,草皮覆盖率不低于95%。鼓励东阿县、阳谷县打造集慢行步道、骑行通道、林间栈道、观河栈道为一体的河堤休闲体验路网,推动河堤慢行绿道融入城市绿道体系建设。加强步行与自行车交通网络的建设,围绕黄河、东昌湖、洛神湖、古运河等,修建沿岸健身步道,构建滨水、滨湖生态休闲慢行通道网络。(牵头单位:聊城黄河河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东昌府区人民政府、阳谷县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

3.建强堤外生态防护带。在沿黄堤防安全保护区其他林地、裸露地植树造林,丰富景观绿化植物品种,完善基础设施,打造休闲空间。采取林窗补植补造、树种更新等措施,开展低效林改造、退化林修复,提升森林生态防护功能。开展绿化空间挖掘,充分利用一切可用于造林绿化的地块,做到应绿尽绿。积极推进村庄绿化美化提质增效,加强已建成森林乡镇和森林村居的绿化管护力度,进一步提升绿化水平。(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聊城黄河河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二)扮靓沿线绿点。

1.提升自然公园建设水平。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加强洛神湖国家湿地公园、黄河国家森林公园等自然公园的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实施冠县毛白杨林场等林场的部分道路、沟渠及低效林片区的绿化改造。稳步提升各类自然公园生态功能,保护自然公园内重要自然资源及动植物栖息地。(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阳谷县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莘县人民政府、冠县人民政府)

2.推进地质公园遗迹保护。加大对聊城黄河故道地质公园及鱼山地质遗迹等地质地貌景观的保护力度,加强科学研究,挖掘资源价值,完善科普教育设施,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科普功能。提升地质公园游览服务设施,打造集生态保护、游览观赏、文化体验、科研教育于一体的风景胜地。(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临清市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

3.推进水利风景区品质提升。结合河流水系与水网建设,串联区域内河、湖、库、渠、塘等水利风景资源,推动水利风景区风光带和集群发展。发挥位山灌区、莲湖等6处国家级、1处省级水利风景区引领作用,形成水利风景区集群,连线成片外延发展水利风景区,促进水利风景区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能绿则绿、宜林则林、适树则树”的原则,继续开展位山灌区防风固沙林、水土保持林种植,形成防风固沙屏障体系。积极实施位山灌区渠道两岸护坡绿化、绿化景观提升,打造“一段一特色、一处一景观”的滨水观光带,兼顾沉沙输水、游览观光、娱乐运动等功能。(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聊城黄河河务局;责任单位:东昌府区人民政府、茌平区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高唐县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三)优化全域绿网。

1.织密水系绿网。强化金堤河两岸生态防护林建设,发挥水土保持、防风固沙、宽河固堤等功能,推进东阿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项目。加强防浪林、行道林、淤背区适生林建设,积极融入“绿带、绿点、绿网”体系,规模化开展苗木种植。实施黄河下游位山闸、陶城铺闸、郭口闸等引黄涵闸改建工程,完善流域防洪工程体系。推进东阿县鱼山、艾山、曲山生态治理与保护修复,统筹自然保护地、沿黄防护林、农田防护林建设。到2025年年底,修复或建设河湖缓冲带2.4公里。(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聊城黄河河务局、市生态环境局;责任单位:东阿县人民政府、阳谷县人民政府、莘县人民政府)

2.串联交通绿廊。推进东阿至阳谷高速、德上高速公路临清高速连接线等在建高速公路绿化建设。加快G309、S242、S246等在建国省道绿化进度。提升已建成的济聊高速、青银高速、东吕高速、德上高速、莘南高速、青兰高速和高东高速等高速公路的绿化配置水平。完善沿河道路,提升道路建设标准,推动“东昌府区—茌平区—东阿县”碧道环线建设,打造蓝绿交融的生态绿带。(牵头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3.优化城乡绿地。充分利用城乡边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小区域,营造街角花园、休闲公园,拓展城镇生态空间。鼓励推广墙体、屋顶、阳台、坡面等立体绿化模式,充分利用可绿化空间,结合城市更新,挖掘绿化潜力。适度有序开展城镇周边节水绿化,合理确定造林规模和密度。实施规划建绿,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加快既有建筑改造,积极创建省级绿色建造示范工程、绿色建材推广应用示范工程。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提高预制构件和部品部件通用性,推广标准化、少规格、多组合设计,做到低碳环保、即装即用。到2025年年底,市辖区新开工装配式民用建筑占新开工民用建筑比例不低于55%、县(市)不低于45%。利用沿黄堤顶路等交通通道、城乡过境河流水系等构建绿道系统,实现城市内外绿地连接贯通。(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四)深化污染治理。

1.强化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健全农药追溯系统,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严格控制高毒高风险农药使用。全面提高廊道规划区内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推广水肥一体化、有机肥替代等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推动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防控技术和专业化统防统治。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探索适合本地农业发展的技术模式。廊道规划区内秸秆综合利用率维持在95%以上。推广粪污资源化利用先进技术模式,促进畜禽粪污还田利用,推动种养循环,改善土壤地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稳定在90%以上,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保持100%。农业产地环境治理水平大幅提升,主要农作物化肥和农药利用率均维持在40%以上;到2025年年底,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95%、90%。大力推进标准地膜应用、机械化捡拾、专业化回收、资源化利用和妥善处置,推广应用全生物降解地膜和标准地膜,严禁生产销售厚度小于0.01毫米的聚乙烯农用地膜,农膜回收率达到全国标准,地膜残留量实现负增长。(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市场监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2.加大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力度。推进黄河流域综合治理和修复,建立上下游水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实施差别化流域环境准入政策,严控新建高耗水、高污染物排放、高耗能及产生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项目。按照“源头削减、末端治理”的总体思路,实施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协同管控,协同开展PM2.5和O3污染防治,完善环境质量和污染源排放自动监测设施。加快建设绿色交通运输体系,推进移动源污染综合治理和淘汰更新。PM2.5浓度控制在43微克/立方米以内,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控制在1.2%以内。加强扬尘精细化管控,全面推行绿色施工,实施建筑工地、工业企业堆场扬尘整治。严厉打击固体废物非法转移和倾倒等违法行为,优化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布局与监管体系,健全方案实施区域内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到2025年年底,危险废物产生单位规范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推进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修复。严格化工项目用地审核,禁止在黄河、金堤河岸线一公里范围内新建、扩建化工园区和化工项目。(牵头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卫生健康委、市行政审批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3.统筹推进城乡生活污染治理。实施“两清零一提标”行动,排查整治排水管网,逐步消除管网收集空白区,强化农村改厕工作与生活污水治理的衔接,全面提升全市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水平。加快推进南湖污水处理厂、东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莘县第三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因地制宜开展污水处理差别化精准提标。到2025年年底,基本实现城市和县城建成区雨污合流管网清零,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动态清零,基本消除较大面积农村黑臭水体,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盖率达到55%,城市建成区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65%,县城污水处理率达到95%,建制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75%,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县级及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100%。推动城区垃圾分类设施项目、莘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等项目建设,提高方案实施范围内生活垃圾处置能力。到2025年年底,城乡环卫一体化覆盖率达到99%。(牵头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五)打造美丽城乡。

1.打造“两河明珠”城市。以大运河、金堤河—黄河生态带等生态廊道为主体,结合森林自然公园、湿地自然公园等,打通生态源之间的连接廊道,建设“两河”生态缓冲带,促进生态空间网络化。持续推进大运河生态水系绿化、黄河生态防护林带、路域水系绿化、乡村绿化美化等重点工程建设,努力打造绿护大堤、水润两岸、林路相伴、人居和谐的“两河”示范区。(牵头单位:聊城黄河河务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责任单位: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临清市人民政府、阳谷县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莘县人民政府)

2.建设城河相嵌滨河城镇。依托东阿黄河国家级水利风景区、黄河国家森林公园,开展黄河淤背区林带提档升级工作,打造高质量绿化林带,全面提升黄河沿线绿化的层次和档次;依托黄河下游最窄处艾山卡口等,实施傍水近岸险工控导绿化美化提升工程,着力打造堤内绿网、堤外绿廊的沿黄生态景观线。依托洛神湖国家湿地公园、位山黄河公园,推动重点河湖综合治理,实施沉沙池区生态修复治理,建设城市美丽幸福河湖示范区。充分发挥“大运河文化旅游带”与“黄河文化旅游带”唯一的交汇点城市优势,加强沿黄河、大运河、金堤河生态带保护修复,着力打造绿色生态廊道。以景阳冈、狮子楼景区为核心,打造多元业态叠加的历史文化体验旅游区。(牵头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水利局、市文化和旅游局、聊城黄河河务局;责任单位:东昌府区人民政府、临清市人民政府、阳谷县人民政府、东阿县人民政府、莘县人民政府)

3.建设黄河特色和美乡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乡村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聚焦聊城农业优势特色,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瞄准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着力营造品质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容村貌,做好农业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妥善保护东阿县苫山新村、关山新村、皋上村、井圈村、魏庄村等村落黄河传统古村落文化。(牵头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4.推进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围绕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传承和利用好“两河”珍贵文化遗产,深入挖掘、阐发“两河”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统筹推进黄河文化、运河文化融合发展,优化“两河之约·运河文化”大运河精品旅游线路,推出“两河之约·走进聊城”运河文化二日游产品、运河美食产品、大运河文化研学旅游产品,扩大“鲁风运河”品牌知名度。以龙山文化遗址、仓颉墓、鱼山曹植墓等人文遗址为依托,以寻根文化为主题,举办各种文化旅游、经贸合作活动,培根铸魂,传承优秀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沿线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提炼和文化旅游宣传。加强山东临清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山东莘县香瓜栽培系统等农业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强化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建设,积极推动省级和美乡村创建名额向文化体验廊道重点村倾斜。实施黄河流域景区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东阿鱼山曹植风景区、阳谷景阳冈旅游区、阳谷景阳冈酒文化旅游区、冠县中华第一梨园、马颊河生态旅游区、莘县农业嘉年华景区、莘县燕塔等景区的提档升级,建设智慧景区。拓展手造“五进”(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工作,不断培育壮大手造产业,提高“山东手造·聊城有礼”品牌影响力。(牵头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六)强化安全保障。

1.守住保护管控红线。强化黄河干流河道及金堤河道岸线保护,严格落实黄河河道和工程管理范围保护要求。强化堤防安全保护区管理,做好堤防(含旧堤、旧坝)、险工、涵闸、分洪、滞洪、控导(护滩)等工程及其附属设施的维修养护。严格限制自发修建生产堤等无序活动,持续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行为,消除河道、滩区及其工程管理范围内的违章行为。加强黄河水沙综合利用,实施引黄泥沙治理工程。禁止在黄河流域开放水域放流外来物种、杂交种及其他不符合生态安全要求的物种。禁止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及高秆作物,禁止弃置矿渣、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禁止侵占黄河工程、损坏防汛设施。(牵头单位:市水利局、聊城黄河河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2.提高防洪减灾能力。开展水利工程病险隐患排查和安全鉴定,对病险水库水闸实行动态清零。城区范围内,对周公河北段、小运河、青年渠、新水河、青周渠、西王干渠、周公河南段、周公河支流进行清淤,打通堵点、连通水系,形成畅通的排涝通道。实施东阿县赵牛新河、阳谷县新金线河、阳谷县赵王河、莘县焦村沟等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中小河流治理。到2025年年底,5级以上堤防达标率不低于75%。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预警、水工程调度和防汛抢险技术支撑机制,细化水利工程防御洪水方案、抗旱应急预案。完善市县两级水旱灾害防御物资储备体系,加大物资储备,推进水旱灾害防御实训演练。全面提升物资、应急力量、医疗救援、运输、通信、科技装备等基层基础应急能力,提高应急指挥能力和监测预警能力。(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城管局、市应急局、聊城黄河河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3.完善水安全支撑体系。促进区域水网与省级重大引调水工程、重点水源工程互联互通,加强水系连通,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流域间、区域间水资源调配能力和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实施位山、彭楼等大型灌区及仲子庙、刘桥西等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持续开展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检查工程,到2025年年底,城市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降低至7.9%。把全生命周期管理、韧性城市理念贯穿沿黄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系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城区易涝积水区治理,打造生态、安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推动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管理,逐步提高非常规水利用率。推进中水产业化发展,鼓励工业、环卫、绿化等优先使用再生水。到2025年年底,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55%。加强雨污分流建设,因地制宜建设一批雨水收集存储工程,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合理安排节水灌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灌排一体化,推进高效节水灌溉,提高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到2025年年底,全市耕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效果显著提升,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稳定在0.6376以上。(牵头单位:市水利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三、保障措施

(一)明确责任分工。按照“省负总责、市县落实”的要求,在市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指导下,市直有关部门(单位)按职责抓好相关任务落实,加强指导服务,帮助解决推进实施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人民政府要履行主体责任,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工作落实分工方案,明确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切实把任务目标落到实处。

(二)加强要素保障。加快推进沿黄生态廊道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建设,围绕要素保障、政策支持等,加大向上争取力度。深入实施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模式,拓宽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融资渠道。鼓励国有资本发挥引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参与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深入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报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专项债券。(牵头单位: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国资委;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三)强化督导落实。严厉打击涉黄河流域生态保护违法犯罪,做好涉黄河流域环境保护公益诉讼。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办理涉河项目、活动等审批手续。从严从实抓好黄河流域各类问题整改,确保问题整改到位、责任落实到位。严禁突破生态保护红线、违反土地政策、违规取用黄河水或抽取地下水、过度举债、过度开发建设各类公园。按照“开工一批、完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的要求,聚焦国家重点支持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点工程项目。(牵头单位:市公安局、市中级人民法院、市检察院、市发展改革委、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利局、聊城黄河河务局;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属开发区管委会)

(四)加强舆论宣传。围绕共建共享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主线,多渠道搭建群众参与平台。加强政府新媒体宣传,运用H5、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广泛宣传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内容,实现信息互通、共享。及时总结、宣传、推广先进经验典型,努力营造全社会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良好氛围。



附件: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重点项目清单附件



聊城市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重点项目清单


一、生态治理类项目

山东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提升建设项目、东阿县赵牛河引调水项目、冠县毛白杨林场综合开发项目、东阿县洛神湖水环境治理项目、聊城市沿黄森林生态提质增效建设工程(莘县国有马西林场引水储水工程)、高唐县水系治理和生态提升项目、国家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生态环境导向(EOD)项目。

二、交通基础设施提升类项目

东阿至阳谷高速项目、德上高速公路临清高速连接线项目、济南至东阿高速齐河至东阿段项目、济南至临清高速齐河至临清段项目、G105京澳线东阿黄河大桥及接线工程、东阿至郓城高速公路东阿至梁山段工程、G309青兰线聊城绕城段绿化工程、S242临商线聊城绕城段绿化工程、S246临邹线聊城绕城段绿化工程。

三、污染治理类项目

东阿县排水管网和设施老化更新改造项目、东阿县城乡供水及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东阿县污水收集设施及污水资源化利用项目、东阿县重点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项目、阳谷县黄河流域乡村生态振兴整县域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阳谷县镇区污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莘县第三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东阿县乡镇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建设项目、阳谷正清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二期建设项目、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赵牛河水质提升项目、东阿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新建工程(东阿县城乡供水及污水处理基础设施提升改造项目一期)。

四、美丽城镇建设类项目

东阿县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项目、东阿县公共实训基地项目、东阿县乡村振兴培训服务中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阿县前进街职业教育学校建设项目、东阿县智能供热基础建设项目、阳谷县全民健身中心建设项目、阳谷县热力管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阳谷县第三实验小学教学综合楼建设项目、莘县城区低碳供热基础设施项目、莘县农村人居环境提升项目、莘县阳平学校建设项目、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工程。

五、文化旅游类项目

冠县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项目、冠县武训故里发展有限公司柳林镇文旅项目、东阿县艾山黄河民俗文化体验中心建设项目、阳谷县狮子楼景区基础设施提升建设项目、金诺大酒店建设项目、东阿县“百里画卷”省级旅游风景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东阿阿胶文化旅游区创建5A级景区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东阿县鱼山曹植风景区4A级提升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莘县燕塔景区改造提升项目、莘县农业嘉年华景区改造提升项目。

六、防洪减灾及水资源节约利用类项目

郭口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东阿县中水系统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项目、东阿县城区南水厂5万吨/日供水项目、莘县莘州水厂扩建及企业供水管网工程项目、阳谷县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完善工程、阳谷县城区雨污分流基础配套设施改造工程、阳谷县新金线河治理(引调水)工程、茌平区城市生态补水项目、茌平区雨污分流改造项目、莘县焦村沟综合治理引调水工程项目、高唐县城区雨污分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莘县城区排水防涝设施及周边配套建设与提升项目、山东聊城恒润供水有限责任公司四新河水厂项目、陶城铺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阳谷县赵王河治理工程、莘县马村水库工程、仲子庙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聊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城市排水防涝系统综合提升项目。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