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聊城第三中学劳动教育方案
2023-07-13 19:32:49
聊城市第三中学

聊城第三中学劳动教育方案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练意志品质、激发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努力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高素质劳动者,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聊城三中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

劳动教育的涉及面广,融知识性、技术性、实践性及教育性于一体,在培育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学校结合贯穿于高中三个年级的劳动实践活动,指导全体学生在劳动课程中既要利用传统技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高新科技知识,更好地完成劳动技术教育的教学任务。

二、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召开劳动教育启动仪式

学校学生发展中心和团委把劳动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引导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和多样性。各年级通过班会、板报宣传、条幅、展板、公众号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重要性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对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作用,并于2022年11月15日在科创中心多媒体教室召开劳动教育启动仪式。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团委。

三、制定详细计划,落实活动实施

1.鼓励参与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适量的安排家庭劳动作业(如洗碗、扫地、洗衣、整理房间等),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体会父母的辛苦,为父母分忧;锻炼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能力,增强劳动意识。

2. 践行劳动教育,创建文明宿舍。结合文明宿舍创建,学校组织学生对宿舍进行卫生大扫除,指导学生整理内务,做文明勤劳高中生,进一步弘扬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方书新老师和宿管老师

3. 开展“志愿服务暖人心,文明创建我先行”落叶清扫活动。为创建美丽、文明、和谐的美丽校园,进一步倡导“实在是我家,人人都爱他”的集体主义精神,组织开展校园落叶清扫活动,全面清扫校园路面上的落叶和垃圾。重点对下水道边沿、井盖周边的落叶进行集中清扫,避免出现树叶阻塞下水道的安全隐患。清扫活动到边到沿,即使是躲在绿化丛里的零星落叶也都逐片清扫出来,让秋季的校园更加靓丽。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高一年级组。

4. 实践“菜园”进校园,劳动教育促成长。学生宿舍博雅楼北面的小菜地,是三中校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为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场地保证。为了保证菜地来年的丰收,我们安排班级对菜园进行清理和翻土保养,让劳动实践基地成为劳动教育的第二课堂,成为思政教育的有机载体。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高二年级组。

5. 清洁校园内垃圾桶。校园卫生死角最严重的地方莫过于摆放垃圾桶的角落,垃圾桶的卫生体现出校园的卫生文明程度。本次劳动教育加强清理校园内垃圾桶的卫生,达到垃圾箱内做到无蝇无蛆,内外干净,做到及时清洗,用清洁剂彻底把垃圾箱内外清洁干净。同时,倡议全体同学进行垃圾分类,对卫生区内垃圾桶每两周一次全面清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创建文明整洁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组。

6.高标准维护教室内外环境卫生。各年级进一步强化教室内外卫生标准,各班利用劳动课进行卫生大扫除,打造清洁美丽学习环境。教室卫生:教室内地面干净,无垃圾;教室课桌椅等整齐。走廊卫生:走廊地面干净,无垃圾;栏杆清洁干净。劳动工具摆放:劳动工具摆放整齐,垃圾桶内垃圾(废水)不能超过2/3,定期清洗垃圾桶及垃圾铲。讲台卫生:讲台、操作台物品摆放整齐,干净整洁。楼梯卫生:楼梯地面干净,无垃圾;平时适当进行保洁。门厅区域卫生:中厅地面干净,无垃圾;有栏杆的每天擦拭干净,平时适当进行保洁。继续倡议全体学生做到“日行一善”,校园内清洁,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校园内没有一片废纸,是我们的最低标准。

主要负责:学生发展中心、高一高二高三年级组。

7. 积极开展“认领一棵树,呵护一片绿”活动。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浓厚的环保意识行为习惯,为美化校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学校安排各班认领一颗法桐树,为自己认领的法桐树绘制各具特色的树牌,精心给卡片过塑和打孔树木挂上树牌。认领树木后,根据天气变化情况和树木成长的需求,给树木浇水护理,并开展“我和树木共成长”的主题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对劳动教育活动加强督导评价

学校对各班级的劳动教育从劳动态度、实际操作、劳动成果等方面,进行劳动评价。对活动优秀的班级利用德育管理系统进行量化考核。对在劳动教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同学可作为评选“文明中学生”和“三好学生”等的重要依据。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