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滨州市多方筹措资金,建成“看得见、连得上、能预警”的智慧海洋渔业监管平台,对渔港、停泊点及重点出海河口实施全覆盖实时监控,实现海上通信设备融合互通、海上异常及时预警,有力维护了海上反走私形势的持续稳定。
一、数字赋能全覆盖监管。为确保对海上渔船能够“看得见、连得上”,滨州市大力加强“船、港、河”三大核心要素的信息化建设,不断推进精品网络全覆盖,实现了对海上渔船“沿海体验优、近海信号稳、远海呼得着”的通信目标。先后为各类渔船安装自主供电北斗终端717套,完成插卡式AIS配装638套;在三条主要出海河流入海口建设雷视联动视频监控3处,渔港及渔船自然停泊点加装红外一体化网络摄像机22处,实现了对重点区域全天候的实时监控;协调运营商实施“宽带入海”工程,采用具备覆盖广度和深度的5G 700M黄金频段,实现近海5G网络10KM有效连续覆盖。
二、数字赋能多场景应用。积极挖掘、整合各类涉海涉渔数据资源,打造智慧联通、智慧渔港、安全生产三大智慧应用场景,助力渔业安全信息化和“智慧缉私”建设。
一是建设“智慧联通”。充分利用现有通信资源,通过一个平台控制多种通信系统,有效实现对海上60马力以上渔船的语音通信和互联互通。二是打造“智慧渔港”。参照陆地管理经验,接入北斗定位、卫星 AIS、渔船档案、气象数据等,实现对登船人员的智能管控。重绘港口、码头、企业等海防地理信息数据,实现船舶轨迹追溯,岸线、海上管控要素信息综合“一张图”。三是助力海上安全。智能预警海洋气象,实现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处理和分析、系统管理与监控预警等功能,有效满足滨州市近海捕捞、养殖渔民的生产作业需求,大大提高生产安全系数。
三、数字赋能联合执法。健全完善海洋与发展、海岸警察、海警、海事等部门的联合执法机制,实现信息共享、部门联动,通过联席会议、联合执法、联合办案,形成海上执法合力。
一是信息互通。通过信息化建设,海洋与发展、海岸警察、海警、海事等部门的指挥中心能够对海上进行24小时实时监控,对发现的违法线索即时推送相关职能部门,实现从“云端”到“终端”的无缝衔接。二是平台互联。与公安、海事部门共享“智慧海洋渔业监管平台”,实现对渔船、渔民智能监管的同时,为反走私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形成“齐抓共管”的反走私综合治理格局。三是执法互动。每季度开展一次多部门联合巡航,并根据工作实际随时出击,严厉打击各类涉海涉渔违法违规行为。2022年以来,相继联合开展“护航黄河流域”“清网”等专项执法行动,共开展联合执法5次,联合巡航3次,查获各类违法违规渔船13艘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