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解读统筹推进全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11371500MB28359259/2020-4403489
2020-09-20 14:55:37
聊城市人民政府

解读统筹推进全市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出台的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建立,在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提速推进,在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健全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强自然资源保护修复与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同时农村集体产权、林权等一批产权制度改革也在加快推进,形成了一系列制度方案、标准规范和试点经验。实践和研究表明,构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有利于自然资源的集约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修复。但客观看,改革探索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还不够,主要存在自然资源资产底数不清、交叉重叠,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不完善、权能不完整等突出问题。

二、出台的依据

2019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2020年1月,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为全面深化我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促进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和有效保护,进一步推动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根据上级文件要求并结合我市实际,组织起草了《关于统筹推进全市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

三、出台的目的

加快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体系,有效增强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调性,不断提升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和保护力度,推动全市自然资源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主要任务

一是开展统一调查监测评价。组织开展全市自然资源调查,掌握重要自然资源状况,推进实景三维聊城建设。完善评价体系,研究建立全市自然资源资产核算评价制度,及时发布自然资源调查、评估、评价、监测成果信息。

二是加快推进确权登记。厘清权责边界,组织实施市级政府代理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的资源清单和监督管理制度。梳理全市自然资源资产,制订自然资源资产分类清单,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体系。明晰产权权能关系,深化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试点,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推进统一确权登记,利用5年左右时间,基本完成全市重点区域内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推进不动产登记信息化建设。

三是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和收益管理。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在全市推开土地二级市场建设,推进产权流转顺畅有序。完善自然资源产权交易机制,明确交易基本规则,规范交易程序,完善自然资源交易价格体系。完善收益管理制度,加大对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国有森林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落实矿产资源权益金制度,健全水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四是强化对产权的保护、管控。加快构建“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落实用途管制制度,建立耕地保护“田长制”,强化对自然资源产权权能的保护和变化的管控,开展重点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统筹治理和修复,全面落实四级林长制体系,强化森林资源重点保护。

五是加强自然资源督察和司法协同。对各县(市、区)执行法律法规,落实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规划方针政策、决策部署等情况开展督察。梳理完善自然资源资产执法体制,理顺相关执法职责,健全跨部门、跨县(市、区)执法协作机制,推动实现监管资源共享,形成协同监管新格局。发挥行政部门处理自然资源权属纠纷的专业优势,有效发挥行政调解、行政复议等在处理自然资源权属纠纷中的积极作用,加大自然资源产权保护力度。

六是建立管理考核评价和信用管理体系。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登记信息“一张网”,加速实现与农业农村、水利、生态环境等部门信息互通共享,强化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信息公开。建立自然资源市场信用体系。

七是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机制。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修订进展情况,适时启动我市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修订工作,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科学决策机制。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级建立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联席会议机制,协调推进改革工作。各县(市、区)要建立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责任,推动改革任务落实。

(二)坚持协同推进。要加强与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制度、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制度等相关改革的衔接协调,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三)做好宣传引导。加大对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的宣传力度,加强政策解读,回应社会关切,为改革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目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