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聊城市“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字号:
大 中 小



《聊城市“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是引领和指导“十四五”时期聊城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为准确定位、深度分析、靶向破解制约聊城市教育发展的热点、难点、堵点和痛点问题,聊城市教体局委托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结合国家未来教育发展趋势及聊城市教育发展亟需突破的问题,组织专家团队,编制了该《规划》。现对该《规划》解读如下。
一、起草背景
“十三五”时期,聊城市教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争创一流、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教育体育事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十四五”时期是聊城市建设成为综合实力较强、产业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关键五年。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对聊城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二、编制过程
根据《山东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聊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2021—2025年)》以及省委、市委关于教育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专家团队在全面梳理总结聊城市“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起草编制了《聊城市“十四五”教育事业规划》。
按照教体局统一要求,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专家团队对全市所有县区开展了调研,分别从财政投入、管理体制、师资队伍、课程教学、育人模式等方面,梳理总结出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前教育:幼儿园布局结构不合理;规模和班额普遍偏大;师资配备不科学,公办幼儿教师年龄结构老化、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专业发展缺乏持续性,服务能力相对不足,不能满足幼儿教育需要;整体教研能力不足,管理体制不顺。
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学位供给不足,城市教育承载力相对不足,部分学校规模过大;民办义务教育占比过大。教师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结构不合理;专业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培训经费相对不足;教师激励机制不完善,如教师荣誉制度梯级建设不科学、职称配比不合理、交流机制有缺陷、县管校聘推动缓慢、绩效考核停滞不前、校长职级制落实不到位。学业质量整体水平不高、初中尤其是乡镇初中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学生的潜能未能得到连续性开发,教学观念相对滞后,教学组织形式相对单一。社团活动不够丰富,不能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不够。
普通高中:高中学校存在市直、区直和县管学校,各区县之间财政投入、教师工资有一定差距,高中教育资源不够均衡。高中以县为主管理体制,造成了市直、区直、县直管学校间经费上存在巨大差异,且各区县间优质教育资源难以共享。普通高中普遍缺乏特色,为升学应试型,学校特色不明显。各学校有部分学科较为突出,但并没有将优势学科进一步深化、壮大,学科特色彰显和辐射功能不强。新高考之后部分学科教师,如地理教师结构性缺编严重,部分学科教师相对剩余,教育教学生态受到干扰。新高考选科走班提供科目组合不全,部分学校仅仅提供几个组合,难以满足学生需求。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不够完善,部分学校尚未充分开展,且生涯规划课程与综合素质评价、综合实践活动等割裂。
职业教育:中职教育的功能定位有些飘忽,服务地方产业发展能力较弱,升学辅导还有不少进步空间,中职学校办高职还未破题,中职学校办社区学院进展缓慢,技能大赛成绩总体一般。高职院校数量和人才培养规模、质量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贡献度不高,育训并举并重的方针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不够深入,缺乏有效的激励和耦合机制,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水平不高。
对聊城教育现实问题的梳理,为后续开展专题调研、科学编制规划提供了重要参考。省教科院联合专业机构对“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主要目标进行了科学测算,力求使规划目标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并组织召开了市教体局、学校等多场征求意见座谈会和专家研讨会,经修改完善形成《规划》初稿。在充分征求全市教育系统和市直有关部门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对标衔接省教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形成《规划》审议稿,最后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主要内容和特点
1.主要内容
《规划》全文共9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体要求。包括《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坚持“五育”并举,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第三部分,补短板强弱项,系统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
第四部分,严师德提师能,建设高水平教师队伍。
第五部分,强基础提素养,推进教育信息化。
第六部分,分类试点实施,稳妥推进教育评价改革。
第七部分,健机制强协同,完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第八部分,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指导。
第九部分,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落地实施。
2.主要特点
第一,坚持系统推进。深入分析聊城市教育事业的发展环境和历史方位,着眼教育现代化2035总体目标,科学谋划、统筹推进,提出了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和德育体系。
第二,聚焦体系构建。围绕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形成普惠性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普通高中特色多样发展,职业教育先行区建设,特殊教育、继续教育及民办教育持续性发展等重大体系建设。
第三,突出项目带动。围绕补齐教育短板、破解突出问题,谋深、谋准、谋实重大工程,提出了中小学生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工程、家长家庭教育素养提升工程、名师名校长培育工程、中小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工程、基于大数据分析技术的教学评价改革行动计划等,成为规划实施的有力抓手。
四、落实《规划》的主要举措
一是健全责任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构建全方位、跨部门协同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机制,把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其实施体系中,实现底图叠合、指标统合、政策整合,确保一张蓝图绘到底。
二是优化舆论宣传引导机制。搭建社会各界关心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的平台,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社会团体的积极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区、家庭和社会公众,多形式多途径参与和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
三是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构建规划目标实现和任务落实监测评价机制,定期对各项指标进行跟踪分析,及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对策,更加科学审慎地修订规划和滚动编制阶段性重点项目、行动计划。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