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监管 | 就业有保障 日子更亮堂——山东省聊城市探索劳务合作社促农增收观察

字号:
时间:2021-12-24 10:03:00
来自:农民日报

早晨,天气凉爽。抹把脸、披上工服,亓春焕匆匆出了门。步行10分钟,她就到了工地,做起保洁保绿、垃圾清运等工作。

中午,烈日当头。李秀婷在有空调的线圈加工车间里,熟练地摆弄着活计。她来这儿上班半年了,每个月能挣2200元,工作时间灵活自由,可以把活儿带回家干,也可以上班期间将孩子带在身边。

傍晚,热气消散。69岁的徐学真对厂里的内部道路进行养护,填补一些压坏的路面。这类出大力的活儿,工资是160元/天。有时候他也会接一些保洁、保安的工作,工资在50元-100元/天浮动。

在山东聊城,这样的就业故事每天都在上演。过去单单靠种地过活的劳动力,如今好些都在家门口附近有了就业岗位。特别是农村中年龄偏大、技能偏低、转移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增收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这一切得益于去年以来聊城开展劳务合作社试点的工作。该工作多点发力,探索灵活就业组织模式、加强农村就业服务、在市场需求和求职者之间牵线搭桥等,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找到工作、稳定就业,开启幸福生活的大门。

如今,示范带动,由点及面,全市各区县纷纷效仿,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力。

党建引领,破解富余劳动力就业难

近年来,随着聊城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以及设施农业发展,农村劳动力逐渐从外出务工向就近就地就业转变。同时,市场主体日趋多元,新的用工方式和就业模式不断涌现,催生大量灵活用工需求。但是由于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求职人员组织化程度低等原因,用工难和就业难同时存在。

“没啥文化,不懂技术,活儿不好找啊。”去年以来,眼瞅着乡亲们陆续外出务工,家住阳谷县安乐镇刘铺村的亓春焕颇为心焦,她一直想通过务工来补贴家用,可苦于没门路,只能在家干熬着。

“别担心,你以后可以在刘铺新居建设项目的工地上找到工作。”刘铺村村主任张明宝带来了好消息。

原来,阳谷县人社局在一些乡镇搞劳务服务试点,张明宝通过积极争取,村里得到了试点机会,他带领村里7名党员率先入社,成立明起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由于合作社与新凤祥集团相邻,后者用工需求量大,人社部门积极协调,促成两者达成企业用工协议。在党员带动下,其他有就业意愿的村民很快加入进来,距离工地较远的村民则可以坐免费的金杯商务车上下班。

在刘铺村微信群里,负责招工用工的党员张佰贤每天都将最新用工需求发布在群里,“我们统一为社员购买人身保险。每次出工,我们也会指定一位负责人带队与客户对接,社员只需要安心做好手头工作就好。”张佰贤说。

在推进劳务合作社建设运营过程中,阳谷县委统一部署抓总,县委组织部和县人社局合力牵头,成立由两名县委常委分别担任主任与副主任,组织、人社、财政、农业农村、行政审批等10个县直部门负责人组建成“党建+劳务合作社”工作专班,协调推进,确定了“党建引领、政府助力、能人带头、社企协作”总体思路。

“有党支部领办的劳务合作社当后盾,心里踏实。”亓春焕说,在工地上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农忙时还可以回家帮忙。

在东昌府区,“党建+劳务合作社”有了新探索。农村党支部与城市社区党组织结对互助,先后有38个农村党支部领办了劳务合作社,由区住建局物业办向城区各物业公司进行推介,既解决了城市老旧小区无物业管理问题,又帮助农村困难群众就近就业。

“我们的重点工作就是通过劳务合作社,在市场需求和求职者之间牵线搭桥。在劳务合作社里,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引领劳务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聊城市人社局局长程继峰说。

抱团发展,用工双方互惠共赢

劳务合作社组建有法,但业务来源的问题如何解决?

程继峰专门带队做过调研,调研组发现,聊城市灵活用工需求主要来自企业、现代设施农业、城乡公用事业。而灵活就业人员的主体是大龄返乡农民工、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以及劳动技能有限的农民。

摸清底细,对症下药。聊城结合试点乡镇产业特色,主要采取“社企合作”“社社合作”的模式解决业务需求。比如明起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与新凤祥集团就签订了企业用工协议。而有的劳务合作社依托当地农业专业合作社,来满足用工需求。

劳务合作社与用工主体之间签订用工协议,坚持统一接单、统一组织、统一派工的“一条龙”服务,组织效能更加高效,形成“抱团”就业的新格局,改变了过去农民自发性、无序性流动就业方式。

“有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农民找工作容易被骗,产生劳务纠纷时也不懂处理,我们的劳务合作社的组织模式,为村民增设了一道保护网。”阳谷县人社局党组成员、人才交流中心主任赵宗秋说,劳务合作社不仅解决农民就业和企业用工短缺问题,还能保证用工单位和农民合法权益,增强农民抵御就业风险的能力。

随着聊城市城乡公用事业均衡化发展,县乡道路维修养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灵活用工数量大量增加。阳谷县润达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与城乡建设结合紧密,充分利用熟悉本地零工市场就业主体状况的优势,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务工增收的问题。

阳谷县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副主任冯明现说,用人单位需要用工,现招现找不容易,他们可以直接联系劳务合作社,各种工种都可以找得到。合作社根据社员身体状况、劳动强度为其匹配劳动岗位,90%以上都能找到合适岗位,稳定就业、充分就业的成效十分明显。

由于打通了四川、重庆等地的干辣椒市场,阳谷先运辣椒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方先运近几年事业蒸蒸日上。这里采取“统一品种、统一植保、统一配方施肥、统一收购标准、统一品牌销售”的服务模式,为社员提供全程管理技术服务,带动周边7000多户农户种植辣椒。

阳谷县先运劳务服务专业合作社依托阳谷先运辣椒专业合作社而建,为社员提供辣椒采摘、加工等就业岗位。

“我们一边摘着辣椒,一边听着收音机、拉着家常,高兴地把钱挣了。摘辣椒按斤算钱,多干少干各人自愿。”70岁的乔庄村村民乔广择说,“老人在家闲着也是闲着,在这里半工半玩挣个几十块钱,自在得很。”

“很多年轻人不愿意干农活,出去务工了,我们这里的工作岗位也不需要强劳力,周边留守妇女和老人积极入社,为我们解决了用工难题,互惠共赢。”方先运说。

政策扶持,鼓励劳务合作社做大做强

如今,劳务合作社已成为聊城市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稳定就业的重要载体之一,已建成劳务合作社65处。当地村民加入劳务合作社后,收入来源从单一务农收入向土地流转承包费、劳务服务报酬等在内的多项收益转化,收入结构日趋多元。

为了激励引导劳务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聊城市强化组织领导,各区县不断完善政策措施,逐步提高劳务合作社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行政审批部门研究制定劳务合作社组织机构、章程、财务管理制度等相关材料范本,供劳务合作社参考借鉴;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支持劳务合作社自主管理、市场化运作,允许其开发公益性岗位。政府负责的一些公共事业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发包给劳务合作社。

鉴于劳务合作社具有公益性质,乡镇(街道)政府、村(居)集体为劳务合作社免费提供基本办公场所或者给予一定租房补贴。县、乡两级财政应给予一定开办经费(1万元以上)。劳务合作社可以申请创业担保贷款。参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给予劳务合作社职业介绍补贴。

结合劳务合作社从事的主责主业,普遍开展社员技能提升培训。将劳务合作社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主体,并享受培训补贴政策。

部分县还开展了示范劳务合作社评选活动,被评为县级示范劳务合作社的,给予资金奖励。将推进劳务合作社发展工作纳入对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考核范围。

目前,劳务合作社的服务范围不断拓展,各处生根。在茌平区贾寨镇耿店村,探索建立农民大学,传播大棚蔬菜种植经验和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做法。在冠县,通过规模农场、家庭农场“两场同建”,实现劳务工作精准对接。在东昌府区、临清市、东阿县,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发形成“就业大巴车”车队,吸纳周边群众到轴承、纺织企业就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它一头连着家庭生计,一头连着经济大势。我们通过扶持引导劳务合作社,努力创造更多就业岗位,为农民群众就业提供有力支持和保障,让他们的日子越过越亮堂。”程继峰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