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上篇)
前面的话:为更好地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的重大决策和部署,积极推进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优化古城区功能,增强古城区活力,彰显和丰富“江北水城•运河古都”的城市特色,实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双赢”,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市政协于今年8月至9月组织部分委员、专家学者,围绕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
通过对古城区现状和历史的调查以及深入分析古城区的独有特色,同时借鉴其它古城区保护性开发经验,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们就如何推进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提出了若干建议,本报分两次刊发。
随着聊城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大,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古城区土地配置低效率问题日趋严重,住房拥挤、破旧,基础设施滞后,历史风貌和景观特色丧失加剧等问题日益突出,交织存在的结构性、功能性衰退与城市发展高速增长构成强烈反差。在当前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下,一定要下气力找准市场需求与古城区比较优势的结合点。保护性开发改造聊城古城区,并使它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中来,是古城区规划者、建设者和古城区居民所共同面临的一项十分吸引人、又富有挑战性的课题。选择文化旅游商业功能的注入,不单是给予聊城古城区以“重生”的契机,也是一个让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延续下去的支撑体。所以,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把聊城丰厚的历史文化、众多的旅游资源置入市场运作中,使文化、旅游在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中成为一种产业。这样既能有效解决产业开发资金和市场开拓经验不足的问题,又能增强文化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出古城区的文化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毋庸置疑,这是保护性开发改造聊城古城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聊城古城区走过了千余年的发展历程,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在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占城区特色的保护,确保古城区的本土性、开放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体系,要树立起“特色是金”的理念,把“特”字做大做强,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特色文化主导产业,形成强大的文化竞争力。元明清三朝,聊城为“漕挽之咽喉”、“江北一都会”,如今保护性开发改造古城区应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上至北宋,下至明清、近现代及未来适当延伸,主题格调以明清时期运河都市商业文化为主,辅以黄河文化、水浒文化等,充分彰显其活力。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中重要规划设计方案应广泛征求专家学者及市民的意见,通过媒体征集意见,通过反复论证吸纳建议,保证古城区规划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规划应在聊城古城区特色和优势上做文章,既要控制好古城区的肌理、风格和风貌,又要创新理念,体现现代元素、未来元素和古城风貌的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对接,同时要为具体实施留足操作空间。
目前,聊城古城区有一些保存尚好的名胜古迹,传统的肌理格局也基本得以保留,但这些资源优势并没有转化为产品优势,还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旅游经营的功能,没有真正实现其商业和旅游价值;同时,悠久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不仅降低了聊城古城区的旅游吸引力,也直接制约着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水平。要实现聊城古城区保护性开发改造过程中商业、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树立精品意识,打造精品工程,做到保护、恢复、新建三措并举。保护和利用好光岳楼、海源阁、山陕会馆、铁塔等现存重点文物古迹,使之成为独具特色和魅力的精品景观景区。结合聊城古城区的实际,要以塑造自身商业、旅游业品牌为核心,增强文化商业、旅游业的内在驱动力和外在吸引力,重点做好文化遗产的增量领域向文化商业、旅游产品体系发展的转化工作,完成从观光型旅游城区向文化休闲型旅游城区转化。聊城古城区可供恢复建设的文化旅游资源众多,如:康熙皇帝之师、清朝第一状元宰相傅以渐的祖它(一府),清朝河道总督杨以增建造的享誉国内外的藏书楼海源阁(一阁),建于明朝有“阳明学”传播中心之称的东林书院或启文书院(一院),建于明弘治年间的万寿观或建于金代的性海禅院(一观或寺庙),清初重臣任克溥的依绿园(一园),原崇武驿和大小码头对岸的“无税碑亭”(一亭)。在保护好现有重点古迹的基础上,再恢复新建“一府一阁一院一观一园一亭”。这样,既盘活了古城区内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资源,又能与新城区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补,产生规模效应。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