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季节,走在劳务输出大县冠县辛集乡前屯村,村民于书利指着新盖的房子高兴得合不拢嘴:“这都是孩子在外打工挣钱盖的!”劳动事业的发展为聊城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劳动保障事业发展迅猛,系列民生工程为和谐聊城建设夯实了基础。
扩大就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我市不断扩大就业,完善社保体系,推动了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我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服务与管理。三十年来,全市就业结构不断得到优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质量不断提升。2007年,全市当年新增城镇就业再就业8.1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3.7万人,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1万人,连续4年新增就业人数大于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率一直控制在3.15%以下,提前实现了城乡“双零家庭”就业援助“存量消零”的目标,保持了城镇就业形势的基本稳定。
同时,我市还立足于构建完善多层次、市场化的技能培训格局,加快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全市目前已有高级技工学校2所,普通技校14所,民办职业培训学校50多所,基本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初、中、高相配套、公立民办相结合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为我市经济的发展注入新活力。截至目前,全市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技术工人队伍已达到25万人。
推进社保
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三十年来,我市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为着眼点,实现了社会保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变化,逐步建立起既符合我市实际,又极具发展张力的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开放之后,我市逐步启动了企业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以及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促进了社会公平,让群众实现了“老有所养、失有所补、病有所医”。
我市还精心编织了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体系,先后启动了狠抓社会保险扩面往缴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并将逐步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争取尽快实现社会保险的无缝覆盖,使我市居民充分享受社会发展的成果。近年来,社保基金征缴步入发展“快车道”,年均递增达到30%以上,发展速度稳居全省前列。2007年征缴总额达到18.57亿元,确保了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按时足额发放。其中,全市企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0.5万人,征缴企业养老保险费8.58亿元,增幅达40.8%,在全省7个有缺口的市中,率先摘掉了吃调剂金的帽子,累计节余达到6.17亿元,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这一串串鲜活的数字,见证了三十年来我市劳动保障事业走过的辉煌之路。
输出劳务
劳务输出是扩大市外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形式。改革开放之后,我市在深圳、广东、上海、北京等地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不断规范劳务输出市场,完善劳务输出形式,提高劳务输出质量,以优质的服务,打造一流的劳务输出品牌,以品牌优势增强劳务输出的吸引力。
我市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扶持,在全省率先开展了组织化劳务输出,创出了有序劳务输出的新路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依据,搞好“定向式培训”、“订单式培训”,积极推动劳务输出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大力发展劳务派遣和境外劳务,提高技能型劳务输出比例,全市境外输出达1500余人,推进我市劳务经济收入稳步增长。2000年前,我市在外务工人员不足20万人,到2007年底,我市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18万人,年创劳务收入7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增收一千五百元以上。劳务输出已经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记者 苑莘 通讯员 孙刚强)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