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斥巨资对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系列报道二

字号:
时间:2008-12-15 10:43:00

       临清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早在西汉初年即以清渊县设县制,后赵建平元年,因依傍清河而更名为临清县,临清之名由此而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之际,临清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运河漕运之盛,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之誉,临清成为当时最著名的运河城市之一。繁荣的运河经济给临清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形成了独具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处处承载着历史文化的信息。冀家大院就是很好的例证。
       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撰文介绍,冀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前关街,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明代洪武十五年(1382年)冀天仪迁调山东兖州护卫,二十一年改调平山卫临清千户所,举家由山西平阳府岳阳县迁居临清。明代景泰二年、嘉靖、万历年间多次增建。清嘉靖年间冀氏后人武德骑尉冀辉在原有宅院的基础上大兴土木,扩建增修,至道光初年居地已达二万多平方米,房舍四百余间。冀氏家族自明代迁居临清后,历经六百多年,三十余代人,进士、举人、贡生、庠生、太学生共中出六十八人,财产盈居,人丁兴旺,富庶一方。
       解放后,冀家大院由于历史原因数次破坏、拆毁,现存建筑占地一万多平方米,主院仍存两进,南跨院存四进,穿厅、廊坊、绣楼、耳房、橱室、影壁六十余间,木雕、砖雕、石雕随处可见,工艺精湛,高雅美观,极具艺术价值。此院落虽然遭到数度破坏,房屋只残存六十余间,但是整体院落的格局依稀可见。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古民居之一。它是研究明清建筑史、民俗文化、家族史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做为老家,记者对临清的感情犹如对母亲。早在2007年4月,记者在“中洲”圈内徜徉,拍摄了很多古建筑的照片。其中,在历史车轮下,破败的县治遗址阁楼,已成大杂院的冀家大院、汪家大院,萧瑟的月径桥、天桥、广济桥等古建筑亟需修缮。“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这样的嗟叹不知在多少临清人心底泛上泡来。
       聊城文物局原副局长孙淮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临清这些文化遗产是不可复制的精神财富。看到堂邑文庙大殿坍塌,搞文物的人心如寒冰。今天看到临清的古建筑在不远的将来重新焕发生机,心里的冰慢慢化开了。”孙淮生的话代表了临清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心声。
       临清市文化局局长王新刚介绍说,近年来,临清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注重延续历史文脉,按照“重挖掘整理、重开发保护”的原则,以运河文化为主线,以历史文化为依托,以打造“运河名城”品牌为中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了有效的保护和科学的利用。相继对清真寺、舍利塔、鳌头矶、钞关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维修和环境治理。为更好的保护城区运河,市政府筹资分二期对城区运河段进行了综合整治,目前城区运河基本保持了原始风貌,由卫运河、元明运河交错所形成的历史文化街区也保持了基本原始格局,古风古韵犹存,成为外地游客及研究者必到之处。今年特别对古城区的历史文化街区加强了保护力度,在旧城改造建设中有效地对文物遗迹进行了保护,目前已着手制定《临清古城旅游规划》,委托山东省文物科技保护中心对“两院一址”制定了维修方案,对古民居现住居民进行了搬迁安置,实施对古建筑的抢救保护。该市已出资300余万元对古民居现住居民进行了搬迁安置,还将投入资金400余万元实施对古建筑的抢救维修。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通过多种措施,有效的对古城区进行了保护、开发和利用,以此带动临清旅游业的发展。(记者 洪祥 通讯员 孙维华 殷慧勇)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