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斥巨资对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系列报道三

字号:
时间:2008-12-16 09:08:00

       明清之际,临清依据优越的地理位置与运河漕运之盛,获得了空前的经济发展与繁荣。以此为基础,临清特有的文化颜色成为运河文化的靓彩。历史行到今天,临清人考虑的不仅仅是从深厚的文化积淀中吸取什么,还要做大“文化蛋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汪家大院维修工程。文化生产力的重要作用也在这样的背景下显现出来。
       汪家大院位于临清市青年办事处后关街,始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宅主汪永椿系安徽歙县洪琴村人,清乾隆年间在临清经商,创办“济美酱园”,酱园系前店、后厂其后宅院制式,酱园亦称“远香斋”,铺面十间,店后为作坊、酱腌场地,再后为宅院,横跨一街两胡同,占地二万多平方米。该酱园与北京 “六必居”,济宁“玉堂”,保定“槐茂”齐名,并称为“江北四大酱园”。
       汪氏家族业茂人繁、房产居多,此院落现存最为完整。坐北朝南,占地1600多平方米,三进院落,第一进由门楼、影壁组成。第二进由南房三间,西廊房三间组成,中间为天井。第三进由正屋三间,耳房两间(明间为客厅,耳房为卧室),南北廊房各三间(南廊房已毁),中间为狭长天井。属徽派方士载宅式民居建筑,建筑结构为砖墙、木质梁架,方砖铺地。门罩、影壁砖雕,朴质华丽,廊房隔扇、窗棂雕花细腻多彩。整座宅院布局疏朗,舒适紧凑。是鲁西北地区保存较好的一处徽派建筑。
       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深入介绍了徽商汪家大院与晋商冀家大院的不同建筑风格。“徽派古民居灵动华丽,晋派古民居古拙实用。徽派古民居以马头墙、天井以及砖雕、木雕、石雕等为鲜明特色;晋派古民居的古拙也体现在砖雕、木雕、石雕“三雕”方面,实用则体现在靠街道的院墙、房屋一扇窗户都没有,主要是为了防盗。”
       据介绍,临清的不可移动文物多为地上古建筑。目前临清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组11处,其中包括运河钞关、舍利塔、清真寺、鳌头矶、运河桥闸、临清贡砖古窑址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聊城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处,临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余处。临清的文物遗迹大都与运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由运河应运而生,其中在《金瓶梅》书中提到的至今未易名并保存比较完好的街名、地名等都有迹可见。此外,临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山东快书、临清贡砖生产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个,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7个。其中包括民俗文化、曲艺文化、武术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底蕴深厚、门类众多。
       临清文化局局长王新刚说:“如果能够做好老居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将这些文化遗产充分利用起来,在中洲这一个圈子里不用建设博物馆,这里本身就是运河人文文化深厚的活的博物馆。在京杭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背景下,这对临清的影响不是国内的而是国际的,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
       文化也是生产力,不仅体现在文化对经济的拉动上,而且体现在对社会和谐度的影响和对群众文化需求的满足上。近日,临清克服重重困难,斥巨资对文物遗址进行抢救性维修,必将增强临清运河文化名称的美誉度和影响力,也将为建设和谐社会,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贡献力量。(记者 洪祥 通讯员 孙维华)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