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我市文化体验游核心区建设解析之二

字号:
时间:2009-01-27 14:36:00

      《水浒》《金瓶梅》《聊斋志异》……聊城这片热土为无数中国古典名著提供了土壤,名著文化是我市文化产业可供挖掘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盘活这块“隐性资产”,使其成为我市文化产业跨越发展的推动力,成为当前我市文化工作的突破口。
        在我市文化体验游核心区建设工作中,我市将大型音乐剧《金瓶梅》列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音乐剧离聊城人有多远,它的市场如何,其又将给聊城人带来怎样的文化生活,本文将为读者详解大型音乐剧《金瓶梅》。
        音乐剧 朝阳文化产业
        音乐剧集合了歌剧、轻歌剧、流行音乐、话剧、舞剧、现代舞等,其舞台技术现代化、科技化,其布景技巧和音响、灯光方面的技术时尚、先进,被称为“时尚艺术”,其观众面广,市场前景无限,被称为文化朝阳产业。
        由于适应观众口味、雅俗共赏,好的音乐剧可以世世代代在一个剧院演下去,市场前景极其宽广。世界著名音乐剧 《猫》《狮子王》《剧院魅影》等国外经典音乐剧剧目在北京、广州、深圳、东莞等地演出,都创下了场场爆满的记录。
        我国在引进国外音乐剧进行商业演出的同时,也创作产生了一批像《蝶》《玉鸟兵站》《金沙》《雪狼湖》等较为优秀的剧目,开拓、营造了我国的音乐剧市场。其中以梁山伯祝英台故事为题材的音乐剧《蝶》,已经引起国际市场的关注,先后签约进行商业演出的国家已经达26个,仅2007年三个月的时间,在北京、上海、东莞三地巡回演出时,就已经获得了2000多万元的票房收入。
        据中国音乐剧研究会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音乐剧市场每年有80亿元的市场需求,而我们本土可供的音乐剧产品还不到一个亿,市场空间极大。
     《金瓶梅》 聊城文化的奇葩
     《金瓶梅》发生在十二世纪初的运河文化名城临清,是我国古典文学著作中的奇葩。在运河市井文化的背景下,上演了一出扣人心弦的人生、人性和社会大悲剧,是音乐剧最佳表现的题材。同时,我市丰富的《金瓶梅》学术研究成果和历史资料,也为音乐剧《金瓶梅》的创作提供了丰厚的基础。
        大型音乐剧《金瓶梅》就是以古典名著《金瓶梅》故事为蓝本,在聊城运河文化的大背景下,以音乐剧的艺术形式,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如清明上河图般的“元宵运河图”,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的鲁西南运河民俗风情画卷。
        同时,为了向游客和市民提供文化体验式旅游精品,音乐剧《金瓶梅》节目拟聘请著名红学家、剧作家周岭编剧;世界著名作曲家王立平作曲;曾导演音乐剧 《巴黎圣母院》《唐璜》的吉勒·马鸣(美国)为创作导演。良好的创作脚本、实力雄厚的阵容,将使《金瓶梅》这朵聊城文化奇葩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筹码。
        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
        音乐剧一出现,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的文化产业,而不是纯艺术的剧种。这种艺术形式非常注意把策划人、制作人、编剧、音乐家和商业化的运作机构以公司的形式组织起来,一切制作也都服从商业利益,其能够成为朝阳文化产业,是靠成功的商业化操作来实现的。
        文化是旅游之魂,没有文化的支撑,就没有旅游的大发展。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有一台精品舞台艺术节目,以提高旅游产品的丰富性、品位和吸引力。同时,需要增加高端的夜游市场娱乐产品来提高游客的滞留时间。水城明珠大剧院是国内一流的剧院,可以承担起大型音乐剧《金瓶梅》的演出。音乐剧《金瓶梅》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完美结合,盘活了我市的文化资产。
        据估计,音乐剧《金瓶梅》项目完成后,在水城明珠剧场演出将实现年营业额3780万元人民币,加上其他收入,音乐剧《金瓶梅》将成为我市文化产业的一张醒目的名片。(记者 苑莘)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