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在聊举行

字号:
时间:2010-08-30 08:29:00

厉无畏何鲁丽李德强苗枫林莫振奎李嗣涔王森吴重雨宋远方王志刚出席


       8月27日至29日,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在我市举行,海内外傅斯年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齐集一堂,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傅斯年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

       8月27日,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开幕。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何鲁丽,省政协副主席李德强出席开幕式并致辞,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苗枫林、莫振奎出席开幕 式,台湾大学校长李嗣涔,台湾“中央研究院”副院长王汎森,台湾交通大学校长吴重雨,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远方分别致辞,市政协主席王志刚主持开幕式,聊城大学校长李喆致辞。

       在开幕式上,何鲁丽在致辞中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祝贺。她表示,20世纪80年代,山东省政协将傅斯年列为研究对象,聊城市、聊城师范学院先后成立了傅斯年研究所、聊城傅斯年研究会,进行专题研究,并与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等建立了学术联系。20多年来,双方互通信息,交流资料,研究人员不断往来进行学术交流,研究不断深入,取得相当多的成果,成为海峡两岸学术文化交流的一项内容。

       李德强代表省政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说,聊城不断加深对傅斯年特别是其学术思想的挖掘和研究,取得了富有影响的丰硕成果,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此次研讨会将进一步加深对傅斯年先生及其思想的研究和推广,为聊城进一步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历史文化内涵,促进经济文化各项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李嗣涔、王汎森、吴重雨从多个角度回顾了傅斯年研究的现状,他们表示,傅斯年是聊城市历史文化名人的杰出代表,在学术、教育等方面成就卓越,目前傅斯年研究已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一项重要内容。

       宋远方在致辞中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出席会议的来宾表示欢迎。他说,当前,聊城正处于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阶段,全市上下正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推动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聊城将以这次研讨会为平台和契机,进一步加深对傅斯年学术思想的研究与交流,进一步加快聊城的经济文化建设和发展。

       开幕式结束后,8月27日至28日,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举行了发言讨论,海内外傅斯年研究的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就傅斯年的学术成就等进行了热烈讨论。

       讨论内容包括傅斯年思想研究的历程、现状和方向及傅斯年的家族历史、成长历程等。在各位专家学者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研讨会把傅斯年先生特别是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推到一个新的阶段,进入一个新的层次。与会专家学者认为,对傅斯年先生及其思想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有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思考。大家普遍希望,对于傅斯年先生的研究能够取得越来越多的成果。共同努力浇灌好傅斯年研究这一学苑奇葩,使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据介绍,傅斯年学术思想的传统与现代研讨会是我市近年来举办的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高层次、高水准的学术交流盛会。来自美国、日本以及我国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向大会提交了20余篇论文,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傅斯年先生特别是其学术思想,进行了多方位、深层次的探讨。

       经过两天的研讨,8月29日,大会圆满闭幕。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常务副主席厉无畏出席闭幕式并致辞,李德强、宋远方出席,王志刚致辞,民革中央主席办主任郑有为出席,李喆主持闭幕式。

       厉无畏在致辞中代表全国政协、民革中央,对研讨会的圆满成功表示祝贺。他说,聊城是傅斯年先生的故乡,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当前聊城经济文化各项事业发展势头良好,“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越来越响,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独具特色、富有魅力的文化城市,成为山东东引西拓的“桥头堡”,成为充满商机与活力的发展热土。在聊城举办这次研讨会将有力地推动傅斯年学术研究的更加深入、更加广泛,对深度开发聊城历史文化资源、提升聊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影响是一次成功的实践。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进一步推动海峡两岸和国际间的文化学术交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高聊城在国内外的知名度。

       王志刚在致闭幕辞时表示,研讨会是一次挖掘和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和加快区域发展的盛会,为我市进一步深度开发聊城历史文化资源,打响“江北水城·运河古都”城市品牌,打开了一扇大门。今后,将充分利用会议成果,使历史文化研究与文化产业发展相辅相成,进一步推动聊城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

       省台办副主任嵇建宝,市委常委、秘书长万志博,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贾少勇,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尹慧芹,市政协副主席路广业、马亮宽、李福祥参加了活动。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