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老促会认定聊城为革命老区

字号:
时间:2011-12-29 11:13:30
来自:电子政务办公室

    据市委党史研究室有关负责人介绍,前几年,我市曾安排有关人员专门拜访了当年在聊城一带战斗过的老领导,走访了国家和省里的有关部门,还查阅了大量文件和党史资料,所有证据都表明,聊城是名副其实的革命老区。

    大量档案资料证实 聊城是革命老区

    1979年6月24日,国家民政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问题的通知》(民发[1979]30号、[79]财税85号),明确规定了划分革命老根据地的标准是“革命老根据地包括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根据地和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的标准是“曾经有党的组织、有革命武装,发动了群众,进行了减租减息运动,主要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并进行了武装斗争,坚持一年以上时间”。
    1979年7月6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财政局《转发民政部、财政部〈关于免征革命老根据地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问题的通知〉》([79]鲁民字第149号、[79]鲁财税字第169号),进一步明确了革命老区的上报程序是“以公社为单位,逐队(或自然村)调查核实”,“由市、县革命委员会正式研究确定革命老根据地社队”,“写出报告填写‘革命老根据地情况统计表’”,“逐级汇总分别报省革委会财政局和民政局”,然后上报民政部和财政部备案。
    1979年12月24日,山东省革命委员会民政局、财政局向国家民政部、财政部上报《关于山东省革命老根据地分布情况和减免社队企业工商所得税情况的报告》([79]鲁民字第309号、[79]鲁财税字第354号),指出山东抗日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分为四大片,其中一片是包括聊城在内的鲁西地区,并附聊城地区“革命老根据地情况统计表”,表内列有聊城(今东昌府区)、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八个县(市、区)抗日根据地公社、大队、人口、耕地统计数据。
    1985年8月,山东省民政厅印发《山东省革命老根据地情况统计资料》,其中聊城地区根据地人口占总人口70%以上的县有阳谷、东阿、莘县等,占30%—50%的有冠县、茌平等。
    2008年6月初,国务院扶贫办项目处处长余萍通过电子邮件给我市发来的“有老区的县市按老区乡镇比”名单显示,聊城的八个县(市、区)全部列入国务院扶贫办掌握的革命老区名单中。

    大量历史资料证实 聊城是革命老区

    从历史资料记载反映的信息来看,聊城是山东省建立党组织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较早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战争年代,聊城人民为壮大革命力量、夺取人民民主革命胜利付出了很大牺牲,作出了巨大贡献。聊城革命老区在全国革命战争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1925年,聊城革命青年王寅生、聂子政、孙大安等加入共产党,1926年建立了第一个党支部——中共阳谷九都杨支部,1927年建立了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1928年发动了阳谷坡里暴动、高唐谷官屯暴动,之后又建立了鲁西特委、鲁西北特委。
    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聊城地区共有党支部52个,党员400余人。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与范筑先联合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1月中旬聊城沦陷止,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坚持了一年有余的时间,而且成为抗战初期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1938年底至1939年初,日军相继占领鲁西北各县城,中国共产党在广大农村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恢复和发展。
    1944年春,抗日武装开始发动反攻,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发展壮大。经过抗日军民浴血奋战,1945年8月15日,终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在抗日战争中,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全国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贡献,仅知名烈士就达4525人。
    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晋冀鲁豫分团慰问革命老区人民,最早慰问的就是聊城,规格非常高,并赠送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慰问信、纪念章等。毛泽东主席对革命老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亲笔题词也是最早赠送给聊城的。

    有关部门和领导均肯定聊城是革命老区 

    民政部曾在1953年、1980年、1995年先后三次对革命老区进行统计登记。从国务院扶贫办掌握的名单看,聊城八个县(市、区)就是革命老区。
    北京军区原司令员李来柱上将指出,聊城是革命老区,这是不争的事实。他还对聊城革命遗址保护、开展红色旅游、宣传革命老区、争取对革命老区的扶持等问题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
    另外,中国老区建设促进会负责人、《中国革命老区》主编陈干群也曾介绍说,《中国革命老区》一书中明确记载,聊城八个县(市、区)都属于革命老区。(刘江)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