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年画,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11月份,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张宪昌老师去天津参加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签署了东昌府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言。
与张宪昌老师相识已有六七年了,日前,记者前去拜访他。交谈中,记者问,“您家里还有多少年画?让我欣赏欣赏。”“没有了,都拿到学校办展览了,走,我们到美术学院展览厅去转转。”张宪昌起身穿上外套。他说,前段时间,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主办了“传承东昌府年画艺术,百人齐刻年画”活动。目前,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东昌府年画刻版、着墨印刷已纳入日常课程,并且聘请民间老艺人传授技艺。
张宪昌的父亲是文化馆的书画创作干部,也是当地著名的书画家。其父生前对民间泥塑、彩灯、剪纸、雕刻、编制等无所不通。受其影响,三十年来,张宪昌走遍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东昌府区。之后,他的足迹又伸向山东、河南、河北三省交界的运河两岸,进行民俗文化、民族艺术田野考察、收集、整理。民间木版年画、泥塑、剪纸、面塑、墓志、兰印、青花、葫芦、农村破旧家具、马鞭子、牲口套、石磨、马扎、石墩、煤油灯、扁担、木推车、旧门板,都成了他涉猎的对象。他一件一件地把它们从农村老百姓家里搬进聊城大学,撑起了现在的聊城大学民俗研究所。
张宪昌早年毕业于山东工艺美院,他的同学、学生,有的成了著名大学美术学院的院长,有的去加拿大、美国、日本或北京发展。无论是机遇,还是技艺和美术理论,都处在上升期的张宪昌却在自己的艺术发展道路上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走上了潜心研究中国民间美术的道路。
聊城,明朝称“东昌府”。东昌府传统的民间木版画是我国民间艺术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也是现代艺术创作的宝贵财富。这里的木版年画,在明清时期就形成了自己的“领地”和发行网络,是大众公认的印刷民间版画的中心之一。
中国民间木版画,唐以前未发现有文献记载,宋代开始流行独幅版画,当时叫“纸画”,明朝改称“画贴”,清初有的地方叫“卫画”,还有的地方称“画张”。据张宪昌考证,“年画”一词,出现于清道光二十九年,即1849年。
全国木版印刷的门神画,有的印刷非常精美,有的是以稳重的造型见长。唯独东昌府门神画《秦琼》,造型生动、印刷简洁,恰到好处地树立了民间艺术的风格,因此被艺术界称为中国门神画之最。另外,东昌府年画的“灶君”神码有72种之多,虽然内容形式不尽一致,但风格是统一的。宋代民间兴盛童子娃娃题材,《童子花篮》这幅年画,虽然尚无具体文献考证其源自宋代,但其古风古韵传递出古老艺术的符号信息。并且,在其他地区的中国年画中,没有同样题材的作品,这是东昌府年画弥足珍贵之处。
清朝乾隆年间,东昌府漕运鼎盛,声望剧增,被誉为“挽漕之咽喉,天府之肺腑”。“东昌府传统民间木版画”就是在这块沃土上应运而生。不过,由于近代运河断流,丰富多彩的东昌府年画也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张宪昌说,如果一直是他一个人,东昌府年画肯定走不了多远,它需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东昌府区退休干部徐秀贞非常喜欢年画,每年都进行收藏。十年前,她发现市面上和市民家中的木版年画越来越少,于是开始留心购买并收集起来。徐秀贞说:“当时就想,如果这些年画今后没有了很可惜,就当是一种情结、一种收藏吧。”后来,徐秀贞结识了张宪昌,当得知自己收集的这些年画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后,她收藏的年画决心更坚定了。随即,她去聊城市工商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了“东昌府年画社”。随后的日子里,赶大集、去古玩市场就成了徐秀贞的“家常便饭”,她去这些地方除了散心外,更重要的是寻找年画和木版年画艺人。
今年年初,张宪昌和徐秀贞两人专门到冠县定远寨乡后杏园村拜访东昌府年画“最后的刻版工匠”陈庆生。
陈庆生先生16岁起就开始刻版,祖辈都曾从事这一行。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刻版这门手艺随之消沉在岁月的长河中,绝大部分木版的版式已面临灭绝。张宪昌和徐秀贞几次登门,鼓励陈庆生重操旧业。于是,陈庆生又拿起了刻刀。
74岁的陈庆生是聊城现在仅有的几个刻版老工匠,他告诉记者:“别说带徒弟,就是我花钱请他们来学,他们都不肯。”陈庆生有两个儿子,每人各开了一爿轴承用弹簧片的加工场,生意很好,对老爹的这门手艺,哥俩儿看都不看一眼。
陈庆生们的困境,也是东昌府木版年画发展的困境。
2011年11月26日上午,聊城大学美术学院专门把这位东昌府木版年画刻版传承人请到学校,为正在学习刻东昌府木版年画的188名同学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看到这么多年轻人学刻木版年画,陈庆生老先生笑了……
11月份,张宪昌在天津参加了“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包括东昌府木版年画在内的我国16家中国木版年画属地,联合签署了《“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全面启动“中国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工作。
三十年倾其所有,研究、整理、保护东昌府年画。2011年6月份,张宪昌携带装帧成册的《东昌府古版年画》,专程去天津拜访了国务院参事、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先生。冯骥才先生是中国木版年画艺术研究的专家,他认真翻阅了《东昌府年画》后,禁不住脱口而出:“这本画册做得好!”张宪昌为保护珍贵文化遗产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获得了冯骥才先生的高度评价,他欣然命笔题词:“先人神韵后世当存,留住古画自是功臣。”
11月份,张宪昌参加完“中国木版年画国际论坛”赶回学校,向有关部门作了汇报。聊城大学有关部门迅速行动,细致研究东昌府木版年画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并决定:在聊城大学举办“东昌府木版年画展”;现有的聊城大学民俗展览馆另行选址,在条件更好的试验楼重建;开办以东昌府木版年画为主要内容的民间艺术课程,并列入教学规划,将其作为聊城大学美术学院有关专业学生的专修课程;投入力量、创造条件大力扶植东昌府木版年画的研究、收集、整理,组织力量筹划《中国木版年画集成·东昌府卷》组稿。
随着聊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东昌府年画课程,张宪昌希望中国建立“中国木版年画学”的愿望或许很快也会实现……(张克志)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