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积聚聊城发展新动能 ——聊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述评之一

字号:
时间:2016-09-26 10:22:28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

  2015年8月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将创新驱动列为三大战略之一。时隔一年,2016年8月召开全市创新创业暨科技奖励大会,这是近年来我市召开的一次规格高、规模大、参会范围广的专题会议,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创业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

  大众创业如潮涌,万众创新正当时。刚刚闭幕的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要求全市上下进一步强化作风引领、突出团结实干、积极争先进位、加快科学发展,为聊城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集众智、汇众力,方可成大事。为进一步在全市范围内凝聚力量、营造氛围,本报自今日起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系列述评(共4篇),回顾工作情况,展望光明前景,敬请读者关注。

  搏击大潮,不进则退。

  新常态下,速度换挡、结构调整、动力转换,靠什么为发展助力?创业创新已成为最强劲的引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2015年8月3日,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明确提出,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等三大战略,以提升素质、增强后劲。时隔一年,2016年8月26日,我市又隆重召开全市创新创业暨科技奖励大会,充分说明市委、市政府对创业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席卷聊城。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随着全市创业创新工作的深入推进,新技术、新成果加速转化,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经济保持中高速、产业迈向中高端积聚着新动能。

    走好“先手棋”

  ——创新驱动是一步“先手棋”,这要求全市上下围绕“新”字做文章,在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行动能力上不断求变求新。

  激烈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

  “以新的创意、管理、技术、工艺,高效配置资源,实现技术进步、管理提升、产品更新、成本降低,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市委书记徐景颜在市委十二届八次全会上对创新驱动作了详细阐述。

  创新驱动,意味着对传统发展思路和方式的根本转变。只有及时破除陈旧的思想观念,经济活动的“含新量”高了,“含金量”才会相应提高。去年以来,我市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主导产业转型的重大战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比如,泉林集团在攻克草浆造纸世界性难题、建成世界上第一条清洁草浆造纸生产线的同时,又从草浆废液中“淘”出年销售额30多亿元的黄腐酸肥料,让一根秸秆衍生出造纸、造肥两条产业链。

  创新驱动,重在思路和行动的“转变”。新常态下,迫切需要新思路、新作为。2015年7月,为解决企业发展困难,我市创新性地推出“星期六企业工作日”制度,许多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迎刃而解。在此基础上,我市又接连推出“金融工作日”“群众工作日”,均取得良好效果。我市还组建了法律监督委员会、重大决策咨询委员会、“第三方评估+智库”, 让每一项决策都科学民主、有法可依。

  创新驱动,还体现在方方面面。去年以来,我市积极探索举办“创新大讲堂”“管理大讲堂”,聘请国内外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专家,传道授业、释疑解惑。全市企业都高度重视创意策划、工业设计、管理革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工作,加快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

  落好“关键子”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落好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子”,才能占领先机、赢得优势。

  创新驱动,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当前,聊城处在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要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新旧动能转换,关键是用好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近年来,我市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加强科技供给,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强研发创新平台建设,完善创新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金属冶炼,比拼的是技术和设备。祥光铜业在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超强化旋浮铜冶炼的智能冶炼和自热冶炼,填补了世界铜冶炼技术的空白,由原来的技术引进转向技术输出,实现了企业跨越式的发展。信发集团突破系列关键技术,攻克了从氧化铝尾矿(赤泥)提取烧碱的世界性难题。在全国有色金属行业全面不景气的情况下,信发集团实现了逆势增长。这,就是科技创新的力量。

  “今年,我市将力争新增省级以上研发平台11家,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实现省级以上技术创新平台全覆盖。”市委副书记、市长宋军继在全市创新创业暨科技奖励大会上强调。为鼓励全市各企业重视科技研发工作,对认定为国家、省和市级技术创新平台的,市政府将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和2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被省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单个企业累计最高奖励10万元。此外,我市还加大了对科技成果奖励力度,市科学技术最高奖奖金由过去10万元提高至50万元。这样大规模、高规格地表彰创新创业先进典型,在我市历史上还是首次。

  去年以来,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和质量强市战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我市规划确立了以铝铜深加工为代表的八大产业集群。如今,祥光生态工业园区被批准为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信发循环经济产业园产业集群初步形成。定位高端的聊城信发高新材料产业园,更是不断向产业链高端迈进,锻造产业转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全力破“藩篱”

  ——迎风起航,更需扬帆。当务之急需要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让更多的创业创新种子能够“生根发芽”。

  “从创立到上市,不到一年,这离不开好的环境。”山东煜辰地理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齐琛琛的感触颇深。2014年10月,刚毕业的齐琛琛注册成立公司,次年9月就在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上市。

  创新创业孵化园内,一位位创客们大显身手,让梦想之花璀璨绽放;一个个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让企业发展活力迸发……优越的环境和开放的空间,让聊城成为创客们心仪的一方热土。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比如推进创业创新的部门联动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政策落实还没有完全到位,环境还不够优化等等。只有打破这些“藩篱”, 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才能迅速掀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热潮。

  创新资源集聚的多寡、创新能力的高下,直接带来各地区经济运行走势的分化。2016年4月7日,北京中国职工之家报告厅,聊城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隆重举行,活动现场签约重点项目26个,总投资额326.7亿元。如今,京津之地富集的创新资源,流转进入聊城的速度正大大加快,京津冀区域内创新要素的再配置大潮已初现端倪。加快北京和天津科技的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还需要搭建起更大的承载平台和载体,营造更好的发展环境,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向我市加速集聚。

  创业创新,并非是少数人的事情。加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和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文化,才能让创新的“血液”在全社会流动。不久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聊城市专利奖励办法》,自今年起,对优秀专利实行重奖,最高奖励50万元,一、二、三等奖各奖10万元、5万元、2万元,学生发明奖每项奖励1万元。

  抓创业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相信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深入推进,创业创新能够发挥更大的“核聚变”效应,未来聊城的发展会更加精彩可期。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