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泉城大地,是一幅用汗水与智慧绘就的丰收长卷。黄河岸畔,稻谷飘香,蔬果盈篮,处处跃动着“粮满仓、菜满篮”的喜悦脉搏,澎湃着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的现代农业变革强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更是民生之本。
2024年,济南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30.2万亩,总产量突破305.7万吨,创下新高,实现连续6年“三增”佳绩。这份成绩单背后,是“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扎实落地。
在位于黄河北岸的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以万亩粮食减损示范区为标杆,通过智慧农业技术重构“耕、种、管、收”全链条:智能农机在田间穿梭,立体喷灌精准施水,太阳能虫情测报灯和智能孢子捕捉仪全天候守护作物健康。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一场深刻的农业变革正在田野间上演。
发生变革的不只是在济南起步区。今年以来,济南进一步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双提双减”促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持续推进粮食技术集成万亩示范区、千亩示范片建设,新建成高标准农田18.35万亩,章丘小麦高产攻关田实打测产850公斤/亩以上、创济南市单产新高。
与此同时,济南全力抓好“菜篮子”“果篮子”产品供应。统筹蔬菜、花卉、茶叶、食用菌和中药材发展,推进723个规模化蔬菜基地、1079家畜禽规模化养殖场、30处渔业养殖基地建设,完成提升10处林果标准示范园,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保障产品供应充足。
乡村的底气,藏在因地制宜的特色里。
济南立足自然禀赋与产业根基,将地域独特资源锻造成现代农业的“金字招牌”。如今,12个特色产业在泉城乡村扎根,200多万亩土地上孕育着希望,1500余家从业主体带动70万人增收,年产值突破200亿元——这组数字背后,是“小特产”变身“大产业”的蝶变。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粮食安全,不断研发拓展小麦、玉米、水稻等优良品种,不仅实现量上的突破,更是在提质增效上下足功夫,用“一粒种子”解决了近千万人的口粮,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好、端得更牢。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济南市把产业振兴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重要引领,深入实施乡村产业提升行动,着力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村增活力、农民增收入,为乡村产业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沿绣江河溯流而上,章丘区明水街道西营村的近千亩香稻基地闪耀着金光。这里曾是明水“大红芒”香稻的原产地,如今村集体经济合作社与省农科院联合成立香稻研发中心,流转土地600余亩,打造明水香稻标准化种植基地,进行良种培育、土壤改良,去年香稻亩产量突破500公斤。同时,发展稻田鸭、稻田蛙等立体循环农业,村集体年增收55万元,昔日的传统农耕焕发新生。
近年来,济南深化三产融合,不断丰富乡村业态模式,激活乡村产业强劲动能。着力发展“美丽经济”,建成全国最大玫瑰、单体兰花、红玉珠生产基地,每年推介10条以上精品旅游线路,培育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同时,不断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一村一业、一村一策”机制,实施联村共富产业项目348个,惠及1683个村庄,强化5%保底收益,建立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2024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82元,增长6.2%。 (记者 钱堃)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