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奏响乡村振兴交响曲——东营市农业农村工作交出亮眼答卷

字号:
时间:2025-09-24 09:17:59
来自:东营网

点开智慧农业平台,农田墒情、作物长势实时更新;扫描产品溯源码,黄河口大米从种植到加工的全流程一目了然;无人驾驶农机在盐碱地田野穿梭作业,昔日“不毛之地”变身高产良田——如今的东营乡村,现代农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锚定打造乡村振兴“升级版”目标,以实干创新推动农业农村工作稳中向好、进中提质。上半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同比增长4.6%,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两项指标均居全省第3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77元,同比增长5.9%,位列全省第5位,用实实在在的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而这份成绩单的背后,离不开粮食安全的坚实守护、特色产业的蓬勃生长与和美乡村的宜居蝶变。

守牢“粮袋子”“菜篮子”,筑牢民生保障基石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我市坚定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大力实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全市夏粮再获丰收,面积165.4万亩、单产858斤、总产14.2亿斤,实现面积、总产、单产“三增长”。同时,我市深入推进国家大豆单产提升工程、玉米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设、粮油绿色高产高效示范项目,让全市粮食产能持续跃升。

粮食产能稳步提升的同时,“菜篮子”产品供给也愈发充足且多元。近日,利津县皓月农场的仓库内,秋葵籽油、秋葵茶、秋葵酱油等深加工产品整齐摆放,农场负责人张建利的介绍道出了产业增值的秘诀:“100亩秋葵田,直接售卖一斤均价约3元,做成秋葵茶一斤收益能达200元。我们还和鸿蒙电商合作扩展渠道,为打造特色品牌铺路。”这样的增收案例,正是我市“菜篮子”工程提质增效的生动缩影。1至8月份,全市蔬菜总产53.6万吨,肉蛋奶总产81.9万吨,同比分别增长3.1%、2.3%;新争取的20.5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推进,全市农机总动力突破310万千瓦,这些“硬支撑”为农业稳产增产筑牢了根基。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盐碱地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拦路虎”,如今却成为特色发展的“突破口”。目前,盐碱地综合利用国家试点项目基本完成,省级示范园、盐碱耕地改造提升样板区建设扎实推进,预计将完成盐碱耕地提质改造11万多亩,初步探索出“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封域双层暗管排盐”等多种技术模式。种业创新更给盐碱地利用“加码”,今年又有6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17个新品系进入省或国家审定试验,让盐碱地长出“希望苗”成为现实。

壮大富民产业,激活乡村经济引擎

在保障“米袋子”“菜篮子”的基础上,我市进一步推动富民产业向价值链高端延伸,让特色产业成为乡村经济的“强引擎”。

在东营区史口镇瑞丰家庭农场,800亩荷塘里藏着产业融合的新门道——“荷塘四宝”莲藕、小龙虾、荷叶、莲蓬共生共荣,水下是莲藕与小龙虾的复合养殖,废弃荷叶经蒸汽杀青制成畅销的荷叶茶,莲蓬则开发出鲜食与深加工产品。“以前修剪的荷叶全烂在塘里,现在每年能产3000公斤荷叶茶,客户从周边扩展到省市外。”农场负责人盖春铭说,未来还计划推出莲子礼盒、莲心茶等高附加值产品。

瑞丰家庭农场的转型,也是史口镇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地以资源为基,打造林家莲藕小龙虾、培里贝贝南瓜、油郭艾草食用菌等特色品牌,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我们串联农家乐打造‘春赏花、夏品虾、秋采莲、冬尝藕’四季线路,让生产场景变旅游景点。”东营区史口镇公共文化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宋清清介绍,这条线路已带动30余户村民共享产业红利。

从单个农场的创新到产业集群的升级,我市围绕产业兴农持续发力。一方面扎实推进百亿级现代畜牧、国家级沿黄大豆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巩固提升黄河口滩羊、大米、大豆、对虾等10条农业全产业链;另一方面加速推进总投资47亿元的56个农业重点项目,有力拉动了一产固定资产投资。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品牌建设上,成效同样显著: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07家,合作社、家庭农场数量突破6000家;“黄河口农品”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15个产品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6个产品获评省知名农产品品牌,其中黄河口大米品牌价值突破12亿元,让“东营产”真正卖出了“好价钱”。

建设和美乡村,绘就宜居宜业画卷

产业兴旺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而和美乡村建设则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幸福家园。我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和片区提升行动,新争创5个省级片区和衔接推进区,目前已规划建设16个省级、17个市级、26个县级片区,村庄覆盖率走在全省前列。

走进垦利区黄河口镇新林村,笔直干净的水泥路延伸至家家户户,房前屋后不见垃圾,手绘文化墙添了浓浓艺术气息。“这几年村里变化太大了,新修了4000余米水泥路,种了3800多棵绿化苗木,厕改全完成,晚上路灯亮堂堂,还打造了‘孝德示范街’和‘党建文化墙’。”村民们的感慨,是新林村基础设施升级的真实写照。不仅如此,村里还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打造“老年活动室”,为老人提供包水饺、健康义诊等志愿服务,让村庄既有“颜值”更有“温度”。

新林村的蝶变,是我市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市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5.1%,65%以上的村庄污水实现有效治理,累计建成省市级和美乡村310个,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庄要美,更要让村民持续增收。我市在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的同时,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教育、住房、医疗等各类帮扶政策实现应享尽享。利津县为脱贫户提供特色种植养殖技术培训,帮助发展庭院经济;全市累计补助救助困难群众5.6万人次,用精准帮扶确保脱贫群众稳定增收、长期受益。

如今的东营,田畴沃野里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乡村院落中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产业发展与民生保障同频共振。农业农村发展的“含金量”“幸福感”“美丽度”不断提升,正以昂扬姿态向着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稳步迈进。(记者 商雅雯)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