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全力抢秋收促秋种
市农科院:专家田间“问诊”保生产 市供销社:上下联动守护“粮袋子”
日前,在寒亭区固堤街道西安村一处萝卜种植基地内,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杨晓东蹲在地里,仔细检查萝卜根系和叶片生长情况,并根据实际问题一对一提供技术指导。
“连续降雨易造成萝卜发生黑腐病、黑斑病等病害,这片地里的萝卜叶片叶缘普遍出现‘V’字形黄褐色病斑,叶脉变黑、叶缘变黄、髓部呈黑色干腐状,可选用氢氧化铜、噻菌铜等农药防控。同时,你们还可利用旁边的水井或水沟,安装排水泵,及时降低本地块地下水位,减少地表积水,以免萝卜根系长期浸在水中产生涝害。”杨晓东告诉种植户。
为应对持续阴雨天气,市农科院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服务,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特性,量身定制差异化解决方案,依托线上线下多渠道,为种植户提供精准化农技服务。在昌邑市增信小麦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夏增信看着玉米接连倒伏起了愁思,好在潍坊市农业科学院玉米所所长王同芹及时“支援”,给当地农户吃了一颗“定心丸”。
“专家们在实地察看了玉米收获进度、土壤墒情及秋种准备情况后,针对玉米收获难题,提出了分类抢收、多措减损的技术方案。我们听取专家建议,正组织力量及时抢收已成熟且机械可下地的地块,调度履带式收割机抢收湿度过大、轮式机械无法作业的地块,至于那些积水严重、出现倒伏的地块,也已经组织农户紧急开挖沥水沟、疏通沟渠,力争颗粒归仓、减少损失。”夏增信干劲十足。
为确保秋粮及时收获、秋播顺利开展,9月30日至10月10日,市农业科学院小麦所负责人于海涛深入潍城区、寒亭区、坊子区、安丘市、昌邑市、峡山区、诸城市等重要农业产区,开展“三秋”生产技术指导与服务。
“我们此行主要目的是针对目前‘三秋’生产工作面临的问题,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对尚未完全成熟的玉米,建议推行适期晚收,充分延长灌浆时间,以提高产量和品质,减少籽粒破损与霉变风险;针对小麦播期延迟的现实情况,指导农户坚决贯彻‘播期服从墒情、播量服从播期、质量第一’的原则,推行以‘适墒应变、抗逆精播、以技补晚、以促为主’为核心的抗湿晚播技术。”于海涛告诉记者。
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市农科院开展的科技服务行动为农户应对当前不利天气、科学开展农事操作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持,增强了农户抢收抢种的信心,对稳定当地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报讯 (记者 隋炜凤)持续阴雨天气给秋粮收割、晾晒、存储及秋播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市供销社以“抢收提速、快烘减损、保种稳供”为核心目标,整合系统资源,全力推进秋粮颗粒归仓、秋播应种尽种。
整合农机资源,破解抢收“痛点”难题。持续阴雨导致部分地块出现积水,传统轮式收割机难以作业,市供销社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全面整合全市供销系统91家为农服务中心及116个基层供销社的农机资源,组建多支应急抢收作业队。作业队按照“分片负责、就近调配”的原则,第一时间下沉至田间地头,紧急投入履带式收割机、大功率排水泵、秸秆还田机等各类农机设备470台(套),形成“排水、收割、还田”一体化作业模式。潍城区供销社配备了10台雷沃四驱玉米收获机,有效提高复杂地形和湿滑田块的作业性能。诸城市供销社统筹各类收割机100多台(套)保障秋粮颗粒归仓。据初步统计,投入的农机单机日作业量近百亩,有效打通了积水地块抢收“最后一公里”。
构建烘储闭环,筑牢粮食安全存储屏障。在粮食烘干环节,全市供销系统已投入25台粮食烘干设备,实行24小时不间断作业模式,确保收割后的粮食能够第一时间进入烘干流程,有效减少粮食霉变风险。在粮食存储环节,市供销社积极组织31家农服企业协调粮食储备库,释放34.2万吨仓容,为当地群众烘干后的粮食提供“代储存”服务。农户可根据市场行情,灵活选择将粮食销售或继续存储,既解决了“无处存粮”的困扰,又保障了粮食后续增值空间。
线上线下联动,夯实农资供应基础。秋收连着秋种,农资供应是保障秋播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市供销社依托全市完善的农资服务网络,构建“线上+线下”一体化农资保供网络,确保农户“购肥不愁、买种方便”,为秋冬播工作提供坚实物资支撑。在线上,开通“电话预约订农资”“微信小程序下单”等便捷通道,农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农资选购,工作人员根据订单信息快速调配物资,实现“农户不出户、农资送田间”。在线下,市供销社统筹全市267处农资经营网点,根据农户需求调整服务时间,推行送货上门、延时营业等便民服务,减少农户往返奔波时间,确保农资及时送达田间地头。
同时,市供销社密切关注化肥、种子、农药等农资价格波动,确保农资“供应充足、价格稳定”,切实维护农户利益。自9月份以来,全系统主要农资调运8.7万吨、销售6.4万吨、储备2.7万吨,农药调运1583吨、销售1665吨、储备616吨,以充足货源为秋粮收割与秋冬播种提供坚实物资保障。 (记者 方文婷)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