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清市市民政局圆满完成《山东古街古巷》(临清市部分)基本情况上报工作

字号:
时间:2016-07-14 09:18:59

连日来,根据山东省地名普查推进暨地名图书编纂工作会议有关要求,紧密结合临清市实际情况,市民政局按照“尊重历史、客观真实、严谨细致、及时上报”的总体要求,认真考证,科学论证,规范整理,圆满完成《山东古街古巷》(临清市部分)基本情况上报工作。

根据通知要求,《山东古街古巷》的统计范围是各县市域内百年以上知名的路、街、巷,必须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能够引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统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及起止点、走向、长度、宽度、路面性质,名称由来及含义,历史沿革(建筑历史),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活动等内容。

经过考证,临清市古街古巷大多依运河的流向而设,宽窄不一,参差错落,古朴无华。据记载,明清两代临清城内有81条街巷,其中以手工业命名的街巷就有31条。根据历史沿革和史料记载,经认真考证、科学论证、规范整理后,此次重点上报了4街2巷。(1)柴市街。柴市街在临清砖城的南门外,大致方位在今天的红星路中段南侧。当年的柴市街,东西走向,长1000 余米,宽4米余。东通南门街,西通江坝胡同,是临清较长的一条胡同。柴市街形成于明代,原来叫南城根胡同,后来由于此街成为了柴禾市场,人们就把它称为了柴市街。文革期间曾改名“援越街”。现在,柴市街成为锦绣青城、鑫城时代豪庭、登瀛小区的一部分。(2)箍桶巷。箍桶巷东西走向,长190余米,西连白布巷,东连粜米巷、琵琶巷、公馆街,形成于明初,因街巷里多为箍桶作坊而得名。箍桶巷西首与元宝街和大运河相连。文革期间,箍桶巷还曾改名“光荣街”,现在辖属于箍桶巷街居委会。(3)锅市街。锅市街位于临清西部的老城区,是临清中洲古城里的一条南北主要干道。北起天桥,南与马市街相连,长约460余米。锅市街中间为青碗市口,两侧与官驿街、竹竿巷、小独一处胡同、粜米巷、耳朵眼胡同、大独一处胡同、大寺街、考棚街、御史巷、后营街相通。锅市街大致形成于明初,因锅市而得名。文革期间曾改名“东风北街”,现辖属锅市街居委会。(4)竹竿巷。竹杆巷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胡同,长约300余米。西达卫运河,与广济桥码头(也称浮桥口码头)相连,东通锅市街,南连公馆街、税课局胡同、高家染坊胡同、大白布巷,北连小白布巷、豆芽胡同(塘子胡同)。文革期间曾改名“劳动街”,现辖属竹竿巷居委会管辖。(5)公馆街。公馆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连竹竿巷,南连琵琶巷、箍桶巷、 粜米巷,长约180余米,因国家馆府而得名。公馆街南低北高,路面均用大青石条铺就,清末大青石条还能看到。民国以后,由于地面积高,加之多次修路,石条己埋没地下,但是遗迹可寻。公馆街大多是三进或四进深宅大院,民国以前,公馆街两侧只有10个门牌门户,而且都是门楼大院。解放初期,尚有朱家大门、王家大院、单家大院、刘家大院等。目前,公馆街内有17个门牌门户。(6)会通街。会通街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街巷,它北与马市街、火神庙胡同、察院街相连,南于东夹道、灯挂胡同相连,中间与薛家胡同、估衣巷、烧酒胡同相通,长200余米。会通街因东傍明代会通河而得名,文革期间曾改名“红旗街”,现辖属于会通河居委会。

下步,市民政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具体指导下,遵循有关原则,按照实际要求,进一步加强地名文化研究,把握地名文化建设规律,研究地名文化内涵和特征,将有关成果应用于地名工作实践,为地名文化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紧密结合地名普查工作实际,对具有文化价值、重要影响的历史地名,制定历史地名保护名录,严格落实分级保护制度,大力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全面彰显地方地名文化特色。(赵文娜  廖承涛)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