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 智能问答 | 繁體 | 无障碍阅读 | 站群导航

介绍《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

  • 【时间】

    2019-11-26
  • 【嘉宾】

    聊城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 窦淑芬
  • 【主题】

    11月26日,聊城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就《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编制、出台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市民政局党组成员、二级调研员窦淑芬出席发布会,并接受记者提问。

现场图片

文字实录

 

  窦淑芬

  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很高兴和大家见面交流,也感谢你们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特别是区划地名工作的关注、支持和报道,我市地名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地名公共服务能力日益增强、地名标准化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地名管理工作正朝着规范化、法制化迈进。下面我就《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编制背景、出台过程以及主要内容作以介绍和解读。

  一、《规划》编制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中新的道路、街巷、公园、交通设施等不断涌现。地名出现了随意命名、一路多名、有路无名等无序问题,不仅给城市管理、人民生活带来不便,而且降低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发展。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地名这一与人们日常生活极为密切、用途极为广泛的公共产品,得到了高度关注,地名和地名文化的重要性不断凸显。为进一步加强地名管理,保护和弘扬地名文化,提高地名命名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使地名更好地为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我市启动了《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出台过程

  《规划》是在针对聊城市地名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依据《聊城市城市总体规划(2014-2030年)》,借鉴杭州等城市先进经验,按照“人文性、前瞻性、整体性、大众性和专有性”的基本原则编制形成的。规划编制过程中分别书面征求了东昌府区政府,开发区、高新区、度假区管委会以及市住建局、市城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相关部门的意见。先后经过了专家评审委员会审查、聊城市规划建设项目审查委员会审查、市法制办合法性审查,市政府第32次常务会议审议,征求了市人大城环委、市政协意见。广泛征求了公众意见并进行了社会公示。今年,市政府以(聊政复〔2019〕34号)文件正式批复实施《聊城市城市地名总体规划》,《规划》的出台,对我市规范地名管理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对我市地名文化建设和城市文脉传承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规划》主要内容

  《规划》范围为聊城市中心城区,以传承聊城历史文化、突出水城特色,宣传魅力聊城,体现城市功能为基本思路,在深入调查和考证城市人文历史、了解掌握城市地名和城市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地名规划原则,科学拟定规划方案。主要内容包括通名规划、专名规划、地名分区规划、道路、河流水系、公园广场、交通设施名称规划、地名优化规划、地名文化保护规划和地名标志规划10个方面。

  规划总体目标为建立布局合理、层次清晰、主题明确、特色鲜明、富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地名网络。推动地名文化传播,讲好地名故事,打造独具魅力的文化水城。

  1.道路名称规划

  以城市总体规划的功能分区为框架,划分为6个地名主分区,另外根据实际情况划分10个地名亚区块。道路采用大道(大街)、路(街)、巷(胡同)等作通名,道路命名已覆盖现状及规划的所有路及街巷。道路红线宽度60米及以上,长度6千米以上,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道,地处所在区域的中间位置、发展轴或景观轴上的道路可用大道(大街)作通名。红线宽度在16米及以上,长度在300米以上的道路,可用路(街)作通名。为便于区分,新规划的路(街)通名,采用东西为街、南北为路。红线宽度在16米以下或长度不足300米的道路,用巷(胡同)为通名。

  为突出城市增长的延续,现状的外环路分别命名为东二环、西二环、南二环、北二环路。为增强各区块的联系,由主城区延伸到各区块的道路沿用原名称,包括横向的东昌路、湖南路、财干路(黑龙江路)、嘉和路、松桂大街和纵向的海源路、昌润路、柳园路、光岳路、中华路10条道路。城区共计道路420条,其中现状保留名称道路181条,规划命名道路239条。

  老城区:命名着力提炼地名文化精髓,反映区域的自然水文化和人文资源优势,提升地名品味,彰显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个性。运河沿岸的地名侧重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古城区主要做好地名文化保护工作,对现有道路名称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留和就近移用。

  开发区、高新区:命名体现高科新区、气贯山河的特点,完善名山大川系列地名。

  东南片区、凤凰工业园:东南片区区行政中心亚片区以东昌府区历代历史沿革所属区划进行命名,其余结合村庄进行命名;凤凰工业园亚片区命名延续现状命名体系,命名主题为经纬科技。

  北部工贸物流区:命名体现现代工贸、流通天下的特点,展现聊城灿烂的商业文化。

  南部旅游度假区:命名突出新区特点,体现城市复合休闲区和旅游度假区的功能定位,突出生态、绿色、滨水的地域特点,以富有意境与彰显活力的道路名称凸显该区特色。并注重弘扬名人文化,体现聊城人杰地灵、人文荟萃的特点。

  西部高铁新城:规划定位为城市溯源、水城名片。嘉明西区块为“城之源”主题,结合第一城址,挖掘历史记忆,教育后代与指向性并重。高铁新城区块定位为水城创谷,突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题。

  2.河流水系名称规划

  命名结合聊城水系资源条件及特点,突出水系的自然生态特色和运河文化特色。城区共计34条河流,其中保留河流名称20个,规划河流名称14个。

  3.公园绿地名称规划

  命名着力体现身居城市如在田园的城市特色。共有公园28个,其中保留公园名称2个,规划公园名称26个,分别为东昌湖中央公园、周公河湿地公园、望岳湖公园、莲花公园、付庄公园、翠竹公园、卫育紫荆公园、鲁化工业遗产公园、橡胶坝公园、东昌工业遗产公园、创谷公园、同创园、九州洼月季公园、梧桐山公园、凤凰苑植物园、雕塑园、盆景园、书画园、樱花园、凤凰公园、文苑公园、“四河头”水文化观光园以及傅氏公园、绮园、依绿园、玉皇皋公园4处历史名园。

  4.广场、交通设施名称规划

  保留广场名称3个,规划广场名称5个,分别为复兴广场、兴隆广场、迎宾广场、世纪广场、东昌文化广场。

  交通设施名称规划主要为方便乘客使用,加强指位性。铁路客运站分别命名为聊城站、聊城北站、聊城东站、聊城西站、聊城南站;汽车站分别命名为汽车总站、汽车西站、汽车北站、汽车东站、汽车南站和高铁汽车站。

  5.地名文化保护

  规划充分认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好丰富的地名文化遗产,传承弘扬聊城老地名,将古村、老街名及具有地方特色和近现代重要地名,均纳入《聊城市首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对地名标志及标牌设置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有关情况我简要介绍到这里,谢谢!

  [记者]这次地名规划编制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本次地名规划是指导今后一个时期聊城市地名管理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规划,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随着聊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展地名总体规划编制,加强地名管理的“顶层设计”,为地名命名、地名文化保护等提供前瞻性的控制和引导,对于进一步提升地名管理工作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推动城市建设转型升级、“全国文明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将有效改变我市城区道路命名的混乱状况。我市城区道路存在道路重名、一路多名、随意命名、滥用数字命名、有路无名等多种不规范情况,《地名规划》的实施颁布,上述地名不规范问题将得到彻底纠正;二是有效提升我市城区地名品位。在遵循合法性、规范性的前提下,重点突出聊城“江北水城  运河古都”的时代风貌,使聊城的黄河文化、运河文化在地名规划里得到较好的体现。三是提供规范的标准化地名内存要求越来越迫切。地名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密切,不仅是道路指向更是城市形象的集中展现。

  记者

  我想问一下,本次地名规划有哪些创新?如何体现我市独有的文化特色?

  窦淑芬

  聊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文化大市,更是地名文化资源大市。这些地名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名片,也是聊城历史发展的见证。这次地名规划围绕创新与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突出了延续与彰显历史文脉的理念。地名命名围绕对历史文化的概括、人文文化的凸显、时代文化的弘扬和自然风光浓缩的要求,致力于保留住城市历史文脉、激活城市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是注重本地特色,体现聊城独特的地域文化。按照名副其实、规范有序、雅俗共赏、彰显文化、好找易记的规划方针,使地名最大限度地反映出本地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状况,体现水城特色。

  三是注重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城市人文景观、历史文化与现代发展相融合,体现城市形象定位。

  记者

  我市下一步对贯彻落实《规划》有哪些具体举措?

  窦淑芬

  这个问题很好,我市将以《规划》的出台为契机,大力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提高地名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地名规划落地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相关部门共同推进。下一步,围绕贯彻落实《规划》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完善地名管理体系。以《规划》为契机,进一步健全地名管理政策法规,修改出台《聊城市地名管理办法》,为地名管理工作提供较为全面、系统及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依据,进一步推进地名管理工作科学、有序发展。

  二是提升地名标准化建设水平。扎实开展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专项活动。中心城区精心制定实施方案,细致开展摸底排查,并邀请历史、地理、文化、地方志、法律等方面专家成立专家组,审慎提出处理意见。并以此次清理整治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工作程序,规范管理措施,对新增地名的命名严格审核把关,严防新增不规范地名。强化地名标志设置和管护,健全城乡地名标志导向体系。进一步加大新建道路、公园、交通设施等的标志设置力度,形成衔接有序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

  三是推进地名《规划》成果转化应用。加快推进地名信息化建设,提高管理和服务效率。运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加快开发建设地名信息服务平台,避免形成“信息孤岛”。建立地名信息维护更新制度,完善各级地名数据库投送更新机制,确保地名数据信息及时更新、准确有效。创新地名信息服务方式,探索推广导航、电子地图、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微地图等多种形式服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

  四是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传统地名文化。切实摸清我市的地名文化遗产底数,有计划地开展聊城地名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研究和推广工作,严格保护、合理利用历史地名,做到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地名文化于坚守文化自信有机结合。

  由于时间关系,提问环节就到这里。如果大家还有别的问题,可以在会后联系市政府新闻办。感谢媒体朋友长期以来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和报道支持!也感谢  参加今天的发布会。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