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专场
【时间】
2025-03-20【嘉宾】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主题】
本场发布会是“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聊城市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在科技创新、链群生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同志,介绍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同时,我们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臣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葛伟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新闻发言人、市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郝巧凤同志,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同志,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现场图片
文字实录
姜灿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进新型工业化,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近年来,聊城市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在科技创新、链群生态建设、数字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取得新成效。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解志超同志,介绍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有关工作情况。同时,我们邀请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伟臣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二级调研员葛伟同志,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新闻发言人、市无线电监测中心主任郝巧凤同志,临清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光同志,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9家省驻聊及市属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解志超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解志超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上午好!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关心与支持。下面,我先简要介绍一下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一年来,全市工信系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聚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全力以赴稳运行,多措并举促转型,事争一流勇争先,拼搏实干谋发展,加快构建“453X”现代化工业体系,工信领域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6项工作实现零的突破,10项工作位列全省首位,20项工作位列全省前5,聊城市连续三年入选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名次不断提升。综合来看,主要体现在“六个新”上:
一是工业运行质效实现新提升。坚持大抓工业鲜明导向,全力克服经济下行、市场需求不足、企业检修等多重困难,强化统筹协调,优化政策激励,抓实帮包服务,工业运行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态势。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全部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35.7%,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3.6%,工业经济“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彰显。
二是科技创新引领激活新动能。统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企业、产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在载体培育上,全年新增市级以上“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28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3家,山东省橡塑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入选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在技术攻关上,组织实施省级企业技术创新项目83项,其中有2个项目入选未来产业专项,实现零的突破。在人才引育上,新增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13人,数量较去年翻倍,中通客车成功入选省级人才引领型企业试点企业(全省仅5家),我市实现零的突破。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阳谷华泰省橡塑新材料制造业创新中心成功实现高端硅烷偶联剂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正在积极建设国内首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千吨级规模化生产装置,可填补国内空白。
三是产业结构优化迈出新步伐。我们制定出台《关于聚力工业经济“头号工程” 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施方案》,扎实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53X”现代化工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设备焕新、技改升级”行动,“一业一策”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动聊城化工产业园北扩和精品钢管产业园建设,全市工业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6.2%、11.9%,工业技改投资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前列。有色金属、农副产品加工2个产业突破千亿规模,绿色化工、绿色建材、黑色金属等3个产业超过500亿。加快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成功招引浪潮10万台计算机项目落户聊城,填补了计算机制造业产业空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营收同比增长17.2%。聚焦未来材料、氢能具身智能、生物制造、低空经济等产业方向,研究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同时,我们谋划建设聊城市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出台专项政策,设立发展基金,积极招引项目,抢占产业新领域新赛道。
四是产业链群升级打造新生态。深入推进产业链“链长制”,开展链长巡链33次,专家诊链41次,建立“工作专班+专业顾问+金融专家”“三专”工作模式,“一链一院”“一链一行”实现重点产业链全覆盖。加快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单位32家,数量实现三年连续增长,我市“绿色诊断+改造提升+示范创建”的绿色制造体系建设模式获工信部宣传推广。持续完善集群梯次培育体系,茌平区绿色功能铝等3个集群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数量居全省首位。冠县镀涂钢板产业入选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连续3年入选,累计数量居全省(计划单列市除外)第1位。绿色低碳有色金属材料入选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零的突破。
五是实数融合推进开辟新路径。我们探索搭建“1+N+X”数字经济生态服务体系,全省首创的“聊城市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正式上线运营,山东轴承产业大脑入选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新推动1222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17家企业入选省级智能工厂,数量居全省首位。智改数转网联给企业发展带来实实在在的效果,例如,山东金蔡伦纸业通过对产品全生命周期进行数字化改造升级,生产效率提升30%,业务传递时间缩短50%,吨纸能耗降低15%,企业产量提升18%,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相关做法入选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这样的企业,在聊城还有很多。
六是育企助企强企展现新作为。加快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专精特新企业326家、瞪羚企业55家、单项冠军企业14家,国家级“小巨人”企业5家,优质企业主体数量连年大幅增长。加大助企服务力度,深化助企远航和“1143+N”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模式,发布国内首例省级中小企业志愿服务标准,创新搭建“聊城企业之家”服务平台,统筹推进6大助企“聊”行动,解决企业诉求1322个;同时健全常态化政金企对接机制,对接应急转贷资金113.6亿元,同比增长30%,为企业节约资金4亿元;高标准举办第三届“聊城企业家日”系列活动,企业家的获得感和成就感明显提升。
成绩来之不易,奋斗成就未来。2025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更高标准抓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扛牢推进新型工业化关键任务,加快建设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453X”现代化工业体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聊城实践做出更大贡献!
我主要讲这些,谢谢。
姜灿
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
山东台记者
促进实数深度融合,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请介绍一下,聊城市在推动数实融合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王伟臣
2024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实数融合的决策部署,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作为产业提质升级的发力点和突破点,不断完善推进体系、夯实基础设施、强化数字赋能,大力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全面塑强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一)建强载体平台,基础设施固牢夯实。2024年,我市新培育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家,实现上下游数据连通。临清、冠县2个二级节点均取得域名注册服务许可,在质量追溯、设备管理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电线电缆、灵芝产业成功入选2024年度省级“产业大脑”建设试点,轴承产业大脑完成场景搭建,评为省级“示范型”产业大脑。聊城轴承行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入选省级促进中心培育名单,成为推动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载体。
(二)强化高效推进,转型成效日益彰显。高规格召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推进会,建设新型工业化智慧平台,平台入驻省内外优质服务商39家,围绕轴承、电线电缆、金属加工等重点产业,开展供需对接和政策宣讲,有11家企业实现合作。突出示范引领,分产业评选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标杆企业20个;鲁西化工等3家企业入选工信部5G工厂,东阿阿胶入选工信部“数字领航”企业,均实现零的突破。大力拓展应用场景,烟轴云科“轴承产业轻量级数字化工厂”等2个项目入选省级“工赋百景”揭榜挂帅试点,产业链式转型取得积极探索。
(三)壮大产业规模,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加快核心产业引育,举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招商推介会,浪潮集团年产10万台计算机项目成功落地,填补计算机制造产业空白。2024年,8家规上互联网和相关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47.5%,11家规上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实现营收同比增长34.9%。鲁西数字产城融合发展园区获评省级示范型数字经济园区,数字产业规模持续壮大。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按照“1+N+X”工作思路,深化“1”个综合平台引领,加快“N”个行业平台推广,培育“X”个典型场景应用,聚焦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运维服务等关键环节领域,深化企业应用层级,扩大数字化转型覆盖面,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
产业链链长制是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链长制工作牵头部门,请问,市工信局是如何发挥牵头作用的,又取得了哪些成效呢?
葛伟
2024年,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深入实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不断完善运行机制、持续加强系统谋划、强力推进项目建设、有序开展纾困解难,更高水平用好链长制工作机制,助力制造业强市建设。
一是强化机制建设,推进模式不断完善。坚持高位统筹,顶格召开全市产业链链长制工作推进会议,组织召开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工作推进会议,出台《2024年制造业强市建设和产业链链长制工作要点》,明确链长制重点工作。强化过程管理,建立工作台账,月调度、季通报,确保各项任务序时推进,每月向总链长、链长报告产业链运行情况,工作报告多次获市领导批示肯定。严格督导考核,修订县市区链长制工作和市级产业链专班考核办法,对各县市区、市级各产业链专班、要素保障部门的工作情况进行月调度、月通报,营造比学赶超良好氛围。
二是强化系统谋划,链条韧性明显增强。完善要素保障体系,印发《关于强化要素保障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的若干措施》,确保大项目、好项目落地实施。建立“工作专班+专业顾问+金融专家”工作模式,“一链一行”开展针对性金融服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信贷投放总额比上年末增长3.47%。加快“一链一院”建设,实现12条产业链研究院全覆盖,与18所高校院所开展实质性合作,引进落地高新技术项目11个,服务链上企业30余次。谋划建设聊城市新质生产力产业园,构建“1+3”新质生产力空间布局,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创新产业链招商模式,绘制产业链图谱,发布重点产业链场景机会清单和能力清单,全年共开展招商活动1128次,签约项目315个,到位资金369.05亿元,为强链延链补链奠定扎实基础。
三是强化调度督导,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强化项目调度,抓好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100个实施类和30个准备类项目建设,100个实施类项目全部开工,投资进度128.92%,45个项目竣工验收,年可新增销售收入257.59亿元、利税29.59亿元;30个准备类项目,已开工21个。强化项目服务,实行领导干部联系帮包制度,对重点项目开展全周期服务,加强金融保障,对56个实施类项目累计授信96.4亿元,对15个准备类项目累计授信58.32亿元。
四是强化纾困解难,服务保障高效落实。构建企业问题闭环解决机制,举办6大助企“聊”和“聊城企业之家”系列活动,畅通“1+2+6”问题收集渠道,建立企业共性问题和重大问题定期报送制度,全年共办结企业问题诉求1322项,办结率99.6%。深化干部助企远航行动,优化调整远航企业和服务专员,2024年,400名服务专员围绕“党建+发展+安全”为企业提供服务指导1.6万次。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进一步发挥牵头抓总、统筹协调作用,深化部门协作、市县协同、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优化提升链长制工作机制,发挥链长作用,落实专班责任,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动项目建设,强力助企纾困解难,以更高站位更实举措推动制造业强市建设。
山东商报记者
中小企业联系千家万户,是推动创新、促进就业、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请问市工信局在优质中小企业培育方面成效怎么样?
郝巧凤
优质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是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基础力量。聚焦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我们积极转变工作思路,不断优化服务体系,着力打造优质企业“热带雨林”式成长生态,优质企业数量实现大幅增长。2024年,新增省级创新型中小企业500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26家,新增数量居全省第4位,成功争取到全省优质中小企业“挖潜强基”试点。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优质企业的发展质量也在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的营收和利润同比增长9.02%、22.95%,分别高于全部规上4.53和19.64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
一是建强服务队伍,推行公益服务。积极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成功培育市级以上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63家、小微企业创业基地29家,在提供公益性服务、组织带动社会资源提供专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推进“1143+N”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模式,编制发布了全国首个《中小企业专家志愿服务规范》省级团体标准,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显著提高。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出具整体性数字化建设方案102份、诊断方案90套,全年改造企业46家,企业生产效率提高30%;围绕企业市场开拓,免费为20家企业搭建3D数字展馆,累计入馆企业200余家,帮助企业促成签单数额6000余万元;围绕企业稳产、项目稳工、人员稳岗,线上线下举办公益人才招聘会18场,服务企业2100家次,达成就业意向1.6万人。
二是破解难点痛点,推动智改数转。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围绕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中的“痛点”“难点”问题,主动服务、精准赋能,切实提高企业数字化转型积极性和主动性。2024年,为1361家中小企业开展数字化发展水平综合测评并出具报告,开展各类数字化转型服务活动131场次,服务企业3618家次,推动1222家企业数字化转型,企业平均转型成本降低70%,生产效率提高30%。2家企业入选工信部2024年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典型案例,入选数量全省第一,11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冠县镀涂钢板制品数字化转型产业集群被评为山东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产业集群(全省仅6个)。
三是深化银企联动,推动金融助企。促进产融合作对接,高规格举办促进专精特新企业融资专项活动和产业投融资大会,向投融资机构推介先进制造业融资需求,为企业扩投资、稳增长注入金融支撑。加强政策宣贯,组织金融机构上门入企,宣传“专精特新贷”“技改专项贷”等金融产品,常态化开展对接活动30余场次,截至2024年底,我市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114.89亿元,同比增长8.16%;普惠小微贷款余额891.75亿元,同比增长18.58%。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建设,举办优质企业挂牌投融资和上市培育政策宣讲,推动29家企业进入专板培育。优化应急转贷服务,全年为1153家困难企业对接转贷资金113.62亿元,同比增长29.95%,为企业节约成本约4.4亿元。
下一步,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将进一步加大优质企业培育力度,建强“政策、服务、培育”三个体系,全力支持企业在细分领域做精做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实力,全力助推一批成长性好、专业化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
我就讲这些,谢谢。
大众报业聊城融媒体中心记者
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形态和产业升级的主要路径,临清近年来在轴承产业集群培育上成绩突出,请介绍下临清轴承在产业集群培育上有哪些成效?下一步将从哪些方面继续推进?
李光
近年来,在各级大力支持下,临清轴承产业集群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强到专精特新”的华丽蜕变,并成功获评聊城市首个国家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轴承产业已经成为临清市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主要发展成效:
一是集群规模“大”。拥有国内最大的轴承贸易市场,国际八大轴承企业、国内瓦轴、人本等头部轴承企业,均设有办事处或分公司,以临清为中心,辐射东阿、东昌府、冠县、夏津等周边区域,从业人员10余万人,年交易额300多亿元。二是链条配套“全”。实现了从轴承钢锻造、滚动体、保持器制造,到车、磨、热处理,再到成品组装、市场交易、仓储物流的全产业链“完整闭环”,在全国五大轴承产业集聚区一枝独秀,被誉为“国际级配套产业链”。三是产品品类“多”。可生产0类至9类、非标轴承等11类产品,覆盖汽车摩托车、工程机械、机床工业、医疗器械、矿山石油、冶金工业等专用领域。四是产业动能“新”。拥有国家“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0家、瞪羚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82家,获评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并进入山东省特色产业集群综合评价前十强。
下一步,临清市将抢抓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以园区化、数字化、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一体化、国际化为目标,全力打造国内最大、世界知名的高端轴承智能制造产业集群,为广大轴承企业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搭建更加广阔舞台。一是以园区化引领产业生态完善。统筹整合资源,健全梯次培育机制,布局建设孵化园、加速园、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引导小微轴承企业入园发展。二是以数字化引领产业降本增效。坚持“小切口、大文章”,通过集成方案、政策激励、标杆引领等方式,加快轴承企业数字化改造、智能化转型,力争培育更多轴承领域的省级智能工厂、数字车间、智能制造场景。三是以高端化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坚持创新驱动、人才引领,加强与两院院士等高端人才及清华大学等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建设产业赋能中心,发展航空装备、工业机器人等高端轴承,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四是以品牌化引领产业形象蝶变。持续办好临清·中国轴承、零配件及专用装备展览会暨高层论坛,提升临清轴承产业集群影响力和知名度。以知识产权保护为抓手,培育更多轴承行业“政府质量奖”“好品山东”品牌,进一步打响“临清轴承”区域品牌。五是以绿色化引领生产方式变革。积极应对“双碳战略”新形势,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聚焦锻造、热处理等高耗能环节,集中开展绿色化诊断改造,引导轴承企业开展碳捕集、利用,加快推动轴承制造向绿色化迈进。六是以一体化引领产业链群融合。以烟潘唐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构建“一城一镇一廊带”产业发展新格局,统筹布局产业园区、仓储物流、市场贸易、生活配套等板块,为轴承产业融合发展拓宽空间。七是以国际化引领产业发展跃升。对标国际一流标准,迭代升级烟店轴承市场,聚力打造世界知名的轴承交易专业市场、“智慧市场”。积极推动“临清轴承”更好融入和支撑装备制造供应链,提升“中国轴承贸易之都”国际影响力。
我就介绍这些,谢谢!
姜灿
好,记者提问到此为止。感谢解局长的介绍,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以及发布领导的回答。在这里,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我市实施工业经济“头号工程”的新进展、新成效,深入车间厂房、工地现场,采访挖掘企业在科技创新、链群生态、实数融合的最新实践,为聊城推进新型工业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