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科技创新提升专场
【时间】
2025-03-21【嘉宾】
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主题】
本场发布会是“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聊城市大力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实施技能人才“强基赋能”工程,塑强“聊城优品”公共品牌。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同志,介绍全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情况。同时,我们邀请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许国卫同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郭忠岭同志,山东德海友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振国同志,山东财信新诤信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芳慧同志,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现场图片
文字实录
李晓娟
各位记者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新闻发布会。
本场发布会是“新聊城 新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十二场。科技创新是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近年来,聊城市大力推进“四链”深度融合,实施技能人才“强基赋能”工程,塑强“聊城优品”公共品牌。今天,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相东同志,介绍全市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情况。同时,我们邀请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许国卫同志,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四级调研员郭忠岭同志,山东德海友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蒋振国同志,山东财信新诤信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宋芳慧同志,回答记者朋友关心关注的问题。
参加今天发布会的有,9家省驻聊及市属新闻媒体的记者朋友。
首先,请王相东局长介绍有关情况。
王相东
尊敬的各位媒体朋友:
上午好,首先感谢大家长期以来对聊城科技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去年以来,全市科技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6293”工作思路和市政府部署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资源加快集聚,创新体系持续完善,创新生态更加优化。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3.12%,连续三年列全省第3位;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9.6%、增幅居全省第5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7.23%、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91个百分点;茌平区跻身全省科技创新强县。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梯次培育科技企业,创新主体加速成长。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21年底的410家增加到2024年的91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从2021年底的597家增加到2024年的1305家,增幅均位居全省前列。连续四年承办中国创新创业大赛聊城挑战赛,8家企业在国家和全省创新大赛中获奖。狠抓惠企政策落实,去年为500余家企业争取省级研发投入和高企认定补助3180万元。
二是开展关键技术攻关,研发项目广泛实施。实施省级以上研发项目70余项,争取财政支持1.1亿元。其中,日发纺机、中色正锐实施的2个项目获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产出一批突破产业技术瓶颈的优质科技成果,其中中色奥博特“5G用高精度压延铜箔”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阳谷华泰、聊城大学等单位5项成果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奖。
三是建设高能级平台,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在全省重点实验室重组中,全市省级重点实验室总量达到12家,总量接近重组前的一倍。实施“一链一院”行动,举办聊城市“一链一院”建设推进会暨集中签约活动,12条产业链全部组建了产业研究平台。推动聊城产研院同聊城山东省大学科技园整合重组,大学科技园在全省开放式大学科技园绩效评价中列第2位。
四是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资源高效集聚。坚持“走出去、引进来”,广泛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选聘258名高层次人才到230家科技型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建设35家“人才飞地”,遍及北京、上海、德国等地。阳谷华泰、东阿阿胶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智联共同体创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外国专家74人,实施泰山产业创业领军人才、省外专双百计划等省级人才工程13项。
五是提升科技服务效能,创新环境更加优化。强化科技工作的统筹联动,组建市委科技委员会。大力发展技术市场,启动聊城科技大市场和轴承专业技术大市场建设。强化科技金融支撑,出台《关于加强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累计为160余家企业发放成果转化贷款7亿余元,全市科技贷款总量达到192亿元。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聚焦“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持续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谢谢大家!
李晓娟
现在开始提问,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
大众日报记者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要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请问在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方面,我市教育系统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郭忠岭
感谢记者提问。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作出部署,市教育体育局以“产业链需求”为牵引,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引领,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从“跟跑产业”向“驱动创新”升级,主要开展了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专业布局动态调整,打造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的教育矩阵。围绕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我市12个重点产业链,构建职业教育支撑产业发展布局体系,实现专业设置同步产业升级、同步技术迭代、同步岗位需求。目前我市中职学校共开设14个大类61个专业,高职开设9个大类42个专业,市属高等学校开设7大类33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科专业。专业对接重点产业适配度达到93%。
二是技术反哺“双向赋能”,构建产教协同创新的技术攻坚联合体。充分发挥院校专业优势,服务企业“智改数转”和“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技改升级。通过校内实训基地生产性改造,与企业共建共享“飞地车间”等措施,现已建成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270个,省级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平台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个,承接了工业互联网相关科研试验5项,开展产学研项目45个。
三是育人模式“跨界融合”,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培育建设了4个市域产教联合体,牵头成立3个全国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体和共同体内企业、院校、科研院所一体化开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近三年来,职业院校毕业生“留聊率”持续走高,达到了85%;支持学校引进领军人才,牵头组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联合开展技术研发,我市花生高产新品种莘花1号、827号,西红柿蒙恩1号、2号、6号、7号均出自职业院校。
下一步,市教育体育局将继续深化部门协调联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瞄准技术变革和产业升级,遵循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系统推进教学关键要素改革,建设“金专、金课、金师、金地、金教材”,促进“四链”深度融合,打造高质量人才发展新生态。
齐鲁晚报记者
技能人才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科技创新提升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技能强基赋能工程,请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许国卫
感谢这位记者的提问和对技能人才工作的关心关注。下面,我介绍一下主要工作情况和下步工作打算。
一、高位推进,改革创新,技能人才培养量质齐升
技能人才是联接技术创新与生产实践最核心、最基础的劳动要素。近年来,聊城市大力实施“技能兴聊”工程,推动技能人才培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双向奔赴。2022年至2024年,全市累计新增高技能人才7.36万人,比2021年底存量翻了一翻,高技能人才占技能人才总量的比例达到31.16%。
一是突出政策引领,配套推进保障落实落地。市委把“人才支撑制造业强市根基工程”列为2023年度书记人才工程,市政府把制定“技能兴聊”文件列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拟制发主要政策清单”,把实施技能强基赋能工程列入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底,市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简称“技能兴聊16条”),提出了16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推进举措。同时,狠抓政策落实,去年累计为5989名参保职工发放失业保险技能提升补贴1112万元;通过人才发展专项经费,为437名高技能人才发放技能提升补贴120万元,近日还将为768名人才发放补贴174.9万元。
二是坚持多元协同,不断扩大技能培育规模。做强院校“主阵地”,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创新组建“聊城市技工教育产教集团”,指导技工院校紧密对接产业需求,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提高办学质量,聊城市技师学院入选2023年度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山东省第二批技工教育优质校建设单位,并在2024年入选全国第二批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建设院校,全省仅3家。做大企业“主力军”,开展企业自主评价扩容提质行动,基本实现规上企业特别是制造业重点企业全覆盖;强化自主评价指导服务,入库考评员4100余人、质量督导员500余人。做优竞赛“指挥棒”,打造“技行天下-聊城市职业技能大赛”品牌,年均组织各级各类行业性技能大赛30余项,带动岗位练兵3万余人次。特别是去年我市选手杨绍辉获得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汽车技术项目金牌,实现我国在该项目上金牌“零的突破”。
三是优化管理服务,打造技能成才良好生态。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大会,对世界技能大赛获奖人员和单位进行表扬奖励,分别给予世赛金牌选手杨绍辉奖金50万元、教练团队奖金50万元、选手单位奖金20万元,通过重奖,切实让技能人才成为“香饽饽”。团市委、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组建聊城市“技能报国”青年宣讲团,聘请杨绍辉等9名优秀青年为成员,开展巡回宣讲活动,鼓励引导更多青年人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道路。
二、高标定位,提质增效,大力实施强基赋能工程
2025年,我们将围绕“聚高技能人才之力、筑高质量发展之基”主线,重点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实施产教融合提质工程,继续壮大“聊城市技工教育产教集团”,创新组建“黄河流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技工教育产教联盟”,推动技工教育与产业发展相向而行。二是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提升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质效,壮大企业技能人才规模。三是实施技能助企服务工程,优选200家左右重点企业,为企业常态化提供技能培训、人才评价、技能竞赛、补贴申领等指导服务。四是抓好以赛育才文章,加强技能竞赛项目化管理,办好第六届聊城市职业技能大赛,积极组织参加各级各类技能竞赛活动。五是实施技能人才“微改革”试点,围绕县域产业特色,开展非遗人才培育、轴承人才产教融合、化工人才引育留用等试点,以点破面,示范带动。
推动技能强基赋能,非一日之功,需多方合力。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关于“作风深化、实干争先”的部署要求,高标准定位,多部门协作,精细化推进,不断壮大全市技能人才队伍,为加快推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铸牢技能支撑!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
据了解,山东德海友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和武汉中科先进院开展技术合作,在成果转化方面取得良好成效,请问这次成功合作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
蒋振国
感谢记者提问。山东德海友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瞪羚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山东省晨星工厂,拥有专利26项。公司主导产品包括高端装备零部件制造和高分子材料两个领域,现已发展成为集研发、生产、销售高分子载体高性能节电龙带、氟硅新材料、光伏硅胶板等产品为主要业务的科技型企业。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秉承以“以质量求生存,以科技谋发展”的经营理念,建有1300平方米的特种氟硅新材料技术创新中心和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积极推动高分子材料领域的产学研合作,与天津航天机电研究所、青岛科技大学等建立了深度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公司2023年与天风证券签订了上市辅导协议,计划2026年在北交所挂牌上市。
为顺应时代发展,公司积极在新材料领域布局新的赛道,在市科技局组织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中,与武汉中科先进院建立了联系,达成共同合作“高性能有机硅皮革”的项目。这个项目有哪些好处?高性能有机硅皮革无毒性气味、可循环使用、阻燃性能高、综合性能优异等特点,可以替代污染环境、危害健康的传统皮革,降低合成革产业对石化资源的依赖,正日益受到市场的青睐。
我们双方的合作模式为:我公司负责研发经费的投入、市场信息调研、产品场景验证,按期开展相关产品及技术产业化建设,实现规模化生产。武汉先进院负责实验室和中试阶段研发,并保证产品性能达标;根据项目试产需求,协助我公司设计中试工艺,并及时完成约定的研发成果;利用武汉先进院的科研及社会影响力助力企业进行合作项目的产业化以及未来的所有技术迭代。目前该项目总投入8000余万元,项目的第一条生产线已经建设完成,完成了项目产品的试生产,预计今年5月份可以实现量产,届时项目第一期将实现全面落地。
下一步,德海友利将持续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开展技术创新与新产品开发工作,坚持在创新中谋发展,用技术引领进步,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工作力度,为我市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网记者
请介绍一下山东财信新诤信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在服务聊城科技创新发展以及运行建设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
宋芳慧
感谢您的提问。新诤信是国内领先的知识产权全链条运营与科技服务集团,总部位于上海,业务覆盖全国并延伸至国际多个城市,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同时依托科技投行功能,为早期成果转化项目提供创投资金,助力项目产业化落地。
2023年,市政府将新诤信引入聊城,与市财信公司合作成立了山东财信新诤信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我们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服务领域的专业优势,在市科技局的指导下,于2024年下半年开始参与筹建聊城市科技大市场,借助科技大市场这一工具抓手,围绕聊城科技创新和成果转移转化各个环节,把技术经理人和企业全生命周期培育服务有效融入工作中,打通了人才、技术、政策、金融、资本供需等环节,实现科技成果高效转化、科技创新力提升、传统产业升级及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目标。聊城市科技大市场以“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服务协同”为原则,围绕“整合、共享、服务、创新”总体思路,构建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五链融合”的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通过市场化机制汇聚技术、人才、资金等核心资源,打造辐射全市的“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财信新诤信立足这一战略定位,发挥专业及资源的优势,以“送技术、送政策、送人才、送资金”的工作模式,深入融合科技大市场建设,推动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企业竞争力提升及区域创新生态优化,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主要开展了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技术对接。精准匹配需求,推动成果转化。以山东省科技大市场平台建设契机,积极参与聊城市科技大市场和临清轴承专版建设。组建专业团队深入产业链开展调研,挖掘企业的技术需求,通过精准项目匹配,进行技术对接。成功对接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等顶尖科研团队,以技术经理人角色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助力轴承产业升级。
二是政策赋能。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公司组建专业政策咨询团队,在开展企业调研时同步提供政策辅导,并通过科技合作沙龙等活动把政策推介和技术合作融入一体,推动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的真金白银。
三是资金支持。构建科技金融生态,护航项目成长。财信新诤信通过科技金融、融资工具与股权投资等多个维度,构建全周期资金支持体系,赋能聊城科技金融生态与产业可持续发展。如引入博裕资本、新诤信投行等4家机构,助力成果转化项目估值与融资;联合财信集团、创投基金推动新材料、再生资源项目落地聊城。
四是人才引育。汇聚智力资源,夯实创新根基。通过“外引+内培”双轨机制,新诤信联合中科院兰化所、中科润美等机构的专家团队,为本地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支持;同时协助财信集团搭建数字经济领域专家智库,培育本地人才梯队,为产业升级提供持续智力保障。
五是项目落地。强化服务闭环,加速成果转化。聚焦新材料、高端装备、再生资源等领域,新诤信协同中科微智、厦门海辰等优质资源,实现8个项目的实质性推进,助力项目在聊城转化落地。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依托聊城市科技大市场平台,以推动聊城市科技创新力提升、传统产业升级、新质生产力培育为目标,助力聊城打造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地,为聊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科技动能!
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李晓娟
好,记者提问到此为止。感谢王局长的介绍,也感谢记者朋友们的提问以及发布领导的回答。在这里,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持续关注我市在全面推进科技创新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典型经验做法,宣传好、报道好聊城科技创新故事。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