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个人中心 | 智能问答 | 繁體 | 无障碍阅读 | 站群导航

“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

  • 【时间】

    2025-08-13
  • 【嘉宾】

    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
  • 【主题】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山河焕颜。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从“关上门窗喝泥汤”的沙害之痛,到“林茂粮丰瓜果香”的生态奇迹,聊城人民用坚韧与智慧,在鲁西大地书写了一部“绿进沙退”的壮丽史诗!

现场图片

文字实录

王婷婷

七十载风雨兼程,七十载山河焕颜。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黄沙作底 绿意为墨——聊城70年治沙史诗的世纪答卷”主题记者见面会。从“关上门窗喝泥汤”的沙害之痛,到“林茂粮丰瓜果香”的生态奇迹,聊城人民用坚韧与智慧,在鲁西大地书写了一部“绿进沙退”的壮丽史诗!

为了更加深入地解读这份答卷,今天我们非常高兴地邀请到参与和见证了这一伟大历程的实践者。他们是: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二级调研员张景臣同志,聊城市林业发展中心主任郭喜军同志,聊城市茌平区菜屯镇党委副书记、镇长薛光灿同志,莘县国有林场管理服务中心副主任向辉同志,冠县东古城镇田马园村网格党支部书记田英冲同志。欢迎各位的到来!

首先,有请张景臣局长介绍我市防沙治沙的历史过程。

张景臣

各位记者朋友,大家好!下面由我来介绍一下我市防沙治沙的历史过程。

一、战沙历程与硬核数据

滔滔大河,蜿蜒九曲。千百年来,黄河一直滋养着鲁西平原。由于黄河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素来有“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之说。

聊城历史上,经历过6次黄河改道。黄河改道后,虽然避免了洪涝灾害的侵袭,但废弃的故道逐渐被漫漫黄沙吞噬,形成了西沙河、北沙河、东沙河三大较为严重沙化区域,沙化面积250余万亩。20世纪50年代,我市兴建了位山灌区,为黄河第二大灌区、山东最大灌区,但“引黄必引沙”,形成3.5万亩的引黄沉沙池区。沙化严重时,小麦、育苗小苗常被风沙卷起,粮食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甚至绝产。1949年冠县林木覆盖率不足5%,亩产仅200斤。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面对呼啸肆虐的风沙,无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聊城人民一直没有停下防沙治沙的脚步。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在我市沙化严重区域设了八个国有林场,专营林业、育林治沙,积极促进了聊城生态好转。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将其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抓,各级党委、政府大力实施防沙治沙引导性工程,带领群众封沙育林,不断筑牢生态安全屏障。20世纪80年代起,我市相继实施了联合国粮食计划署2606项目、沿黄青年防护林工程、高标准平原绿化等工程项目,以路、河、渠为大骨架,农田林网为小网格,加之区域性片状森林,构建了防沙抑尘生态防护网络。近年来,推进沙化区域林草生态提质增效,通过实施黄河生态廊道建设、森林质量精准提升、高标准农田防护林网、沙区林果产业建设、林下空间综合利用等一批生态工程、民生工程,走出了一条沙化有效治理与林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双赢”之路。

70年来,经过三代人的努力,全市250万亩沙化贫地现如今已成为林茂粮丰、瓜果飘香的沃土。据气象部门监测,目前我市区域性沙暴不再出现,大于8级的大风很少出现,灾害天气明显减少,小麦受干热风影响次数较上个世纪末减少90%以上、小麦倒伏减少80%以上,我市粮食单产、总产量连续22年稳产增产。莘县马西林场周边的小麦亩产从200斤跃升至1400斤。治沙期间,我市十几名党员群众因防沙治沙获全国、全省劳动模范称号;高唐县清平林场获“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称号,冠县被选为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中国自然资源报头版头条以《沙地变林海 荒原成绿洲》为题刊发我市防沙治沙工作情况,向全国推广我市的经验做法,逐步构建形成了防沙治沙聊城模式。

二、创新模式与产业升级

在长期的治沙工作中,我市各地自主探索,实施科学治沙、科技兴林,涌现了一批既能治沙又能致富的经验做法。

(一)黄河故道沙区“林果”种植。黄河故道风沙区昼夜温差大、土壤通透性好、光照足,非常适宜发展林果。我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积极引导沙区群众种植大樱桃、鸭梨、苹果、油桃等林果,提高群众收入。靠木材加工致富的茌平菜屯镇,三分之二的土地为沙质土壤,通过固沙造林、营林,带动了板材加工业发展,现有板材加工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达40多亿元,成为黄河以北最大的木材初加工基地。田马园村位于聊城西沙河中心地带,土壤沙化较重,通过造林治沙,发展林果业,全村发展早熟大樱桃4000亩,年产优质果品6500吨,产值6000余万元,人均纯收入4万元以上。

(二)沉沙池区“生态治理+”。针对沉沙池区,我市发挥水利优势,采用“生态治理+”模式,走出生态扶贫与乡村振兴新路子。一是“生态治理+基础设施建设”,筹措资金,建成道路、桥梁、连渠等,改善交通,为发展创造条件。二是“生态治理+覆淤还耕”,平整泥沙成高地,覆盖原状土并配套水利设施还耕,既解决清淤弃土问题,又改善耕地、增加粮食产量。三是“生态治理+植树绿化”,建成高标准绿化带、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减轻扬尘扬沙,形成生态风貌。四是“生态治理+水利风景区”,推进水利枢纽工程与环境治理结合,建成水利风景区和生态景观廊道。五是“生态治理+产业发展”,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指导,在东阿县姜楼镇、刘集镇与高新区顾官屯镇交界处建设“位山黄河公园”,发展特色生态旅游,景区自2018年运营以来接待游客超100万人次。

(三)黄河淤背区“提质增效”。在黄河淤背区,我市创新融合生态屏障与经济发展,着重提升林木高质量高效益,让土地“活”起来,质效升上去。大力优化绿植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种苗、栽植、管护与抚育,全面推进生态廊道建设。建设了1200余亩黄河生态林场,育有黄栌、栾树、美国红枫、黄金槐、榉树等多个树种,打造“一廊多彩”生态屏障带,防风固沙作用显著。推广嫁接技术,培育新品种提升附加值,2025年联合省林科院培育推广“华雄1号”无絮杨树新品种,该品种为雄株,无飞絮,具有速生、干直、抗病虫、抗风折等优良特性。

(四)科学利用林下空间,推进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市资规局积极引导林农发展林下经济,拓展林业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林农增收致富。目前,全市发展林下经济总面积8万余亩,形成了莘县林下食用菌种植区,高唐县、冠县林下中药材种植区,阳谷县、茌平区林下特色养殖区等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莘县国有马西林场将林下空间租给莘林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发展林菌、林蝉、林禽、林畜等,打造了“沙地种树—林木加工—木屑养菌—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产业循环,达到以林养菌,以菌促林的目的,并组织周边村民开展林下养殖,真正做到“盘活林间地,致富周边人”。阳谷县杏林生态养殖有限公司总结林下中华大蟾蜍的先进养殖技术,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地树行空间采用蝌蚪和幼蛙水陆集中精细化饲养与中成龄蛙陆地放养的方式,实现了“林-蛙-菜”的良性生态循环养殖模式,蟾酥、蟾衣均为良好的中药材,亩均效益达3万余元,极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精神传承与未来规划

战风沙,斗荒漠。我市根治流沙,生态从“黄色”到“绿色”转变,不是一朝一夕创造的,而是一代又一代治沙人用汗水和生命铸就的。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艰难起步,到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治理,再到如今实现治沙与致富的双赢局面,聊城人民防沙治沙的脚步从未停歇。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在莘县任县委副书记期间,担任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中国2606造林项目工程指挥部副指挥长,团结带领广大群众战天旱、垦林海、斗“沙魔”,建成莘县北部10万亩林海,让马西地区的自然面貌和人民生活得到极大改观;全国劳模田洪勋带领村民治沙荒,和乡亲们苦干14个春秋,平掉了28个大沙丘,填平了四百多个低洼地,治服了4000亩沙荒;田英冲带领年轻人紧跟时代步伐,利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大力推销大樱桃,以电商助力产业发展,通过网销促进农民增收,使曾经贫瘠的沙土地变成金疙瘩。

正是这些治沙英雄们的不懈努力和无私奉献,为我市生态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前行的方向。一棵棵高大挺拔的毛白杨,如同兰考的泡桐、塞罕坝的落叶松一样,成为沙区人民几十年奋斗治沙的精神象征。下一步,我市将着力推进森林在“水库”“钱库”“粮库”“碳库”四库中的作用,继续在生态治理“扩面”“提质”“兴业”上下功夫,不断提高我市沙区治理水平。

一是提升造林技术与树种选择。积极引进和推广先进的治沙技术,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应用。根据聊城本地的气候、土壤条件,筛选和培育适应性强、抗风沙、耐旱涝的优良树种,提高造林成活率和治沙效果,不断“扩绿”。

二是提升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构建更加完善的综合生态防护林体系,以各级道路水系为骨架,优化农田防护林网布局,增强防护效能。提升黄河、大运河、徒骇河、马颊河、漳卫新河森林生态功能带,丰富林分结构,开展科学森林经营,提升生态质量,做到更加注重“提质”。

三是发展沙区特色产业。推进林下经济规模化发展、开展自然科普教育、发展森林康养等,持续推进“兴业”目标。

展望未来,聊城将继续传承和弘扬治沙精神,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务实的举措,在生态治理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壮丽画卷,为全国防沙治沙事业贡献更多聊城智慧和力量!

王婷婷

感谢张局长的介绍。从一棵树到一片海,从治沙求生到点绿成金,沙窝窝里的绿色蝶变离不开聊城几代治沙人的坚守与奉献!接下来,由来自林业战线、乡镇基层、林场深处和村庄一线的亲历者代表,为我们讲述答卷背后的动人故事。下面进入提问环节,提问前请先通报所在新闻机构名称,请记者朋友们举手示意。

齐鲁晚报记者

向辉主任您好,请您为我们系统介绍莘县马西地区是如何通过七十年奋斗,将黄河故道沙荒变成生态屏障与经济沃土的?在这场治沙斗争中,有哪些精神力量值得铭记和传承?谢谢。

向辉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首先我来介绍一下马西地区风沙灾害的根源。马西地区风沙灾害始于黄河第三次大改道,遗留的“西沙河”故道贯穿今聊城五县区,全长165公里。泥沙沉积导致土地严重沙化,冬春风起时沙埋农田、拔根毁苗,民谚“一月青,二月黄,大风来了一扫光”道尽民生疾苦。

这片沙荒虽带来伤痛,却孕育了马西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基因。为了改变现状,上世纪50年代初建国营王奉苗圃,1980年按省计委批复扩建,征沙荒地8005亩,成立“国营山东省莘县马西林场”,开启大规模造林。与此同时,实施中国政府与世界粮食计划署合作的2606项目莘县部分,分两期造林6530公顷。

从建场到现在,经过三代人70余年的接续努力,主场区拓至万余亩,辐射形成十万亩绿色长廊,终结“黄沙蔽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凉,筑起莘县西部“绿色长城”,并发展为全县木材产业集散地及森林景观区。特别是夏季,浓荫蔽地,绿盖遮天,风清气爽,环境宜人。

在这场治沙斗争中,有许多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的精神力量。一是公仆情怀。1981年,援藏归来的孔繁森任莘县县委副书记,亲力推动2606项目落地。调离后仍心系林场,二次进藏期间多次来信询问管护情况,他把这片林海视为马西人民的命根子!二是三代传承。从20世纪50年代拓荒者到今日护林人,永不言败的治沙精神代代相承。昔日黄沙漫天的记忆已被良田纵横、鸟语花香的画卷取代。马西林场这片绿洲不仅是鲁西生态屏障,更树立了风沙治理的旗帜。其七十年“永不言败、代代相承”的治沙精神,正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鲜活注脚,为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扛起奋进大旗。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山东商报记者

薛镇长您好,我们了解到,茌平区菜屯镇历史上饱受风沙之苦,请问你们是如何开展防风固沙工作的?目前取得了哪些主要成效?在推动产业进一步升级发展和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方面有哪些具体打算?

薛光灿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菜屯镇地处黄河故道,西汉年间黄河流经菜屯镇,留下了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数万亩的沙土地。面对风沙肆虐、土地贫瘠的困境,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届党委、政府始终将防沙治沙作为重要任务,带领群众平沙岗、治沙荒,至1992年基本建成了田成方、路成网、树成行的农田林网,菜屯镇成为远近闻名的“林果之乡”。经过连年接续努力,到2000年左右,全镇拥有速生丰产林2.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7%。曾经的贫瘠沙地焕发绿色生机,为后续发展筑牢了生态根基。因治沙成绩突出,1958年菜屯东风人民公社,被国务院授予“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奖状。1959年底,菜屯林场被国务院授予“植树造林先进单位”。

2002年我们依托林木资源优势,紧抓国家政策机遇,开启产业转型,2003年首家旋皮厂投产,当年新增企业30家,实现从“林果之乡”向“省级木业强镇”的历史性跨越。经过二十多年接续发展,全镇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木材加工产业链。一是强化党建引领。创新成立覆盖全镇的木材加工产业链党委,构建“1+N+1”组织体系,统领产业发展、安全生产、转型升级、综合治理、人才培养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对产业和加工户的全覆盖。二是突出产业赋能。集聚加工企业1000余家,年产值突破40亿元,占全镇总产值80%。核心产品杨木单板日产能力高达2200余万张,可同时满足1000家下游制板企业的需求。产业影响力延伸至周边3个县(市、区)10余个乡镇,奠定了“江北最大旋切单板集群”的地位,成为全国杨木单板市场的重要基地。三是发展循环经济。依托丰富的林地资源,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引进了林下赤松茸种植、蚯蚓养殖等项目。充分利用木材加工产生的废弃下脚料,形成了“沙地种树—树木旋皮—树皮种赤松茸—基料还田养树”的绿色生态产业循环,实现了资源高效利用和“1+1>2”的综合效益。四是坚持藏富于民。产业的蓬勃发展直接惠及百姓。目前,全镇从业农民达2万余名,年均工时超2000小时,月均收入可达2000-6000元。创建的“菜屯木皮工”劳务品牌已通过市级验收,并申报省级劳务品牌。2009年,菜屯镇成为全市首个农民人均纯收入过万元的乡镇。

下一步,菜屯镇将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强镇”的发展定位,同步推进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一方面,在产业发展上,我们将深化与中国林科院木工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产业发展院、北京林业大学等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规划打造新质生产力引领的木业一二三产业融合集聚区。积极探索提升木皮资源价值的新路径,充分挖掘源自治沙林的木材潜力,实现“绿意生金”的更高效益。另一方面,在林业生态保护上,坚持资源循环利用,有效转化利用木材加工剩余物。引导和推动本地板材企业向绿色化、高附加值方向转型,确保所有产业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始终立足于健康可持续的治沙林资源,让生态建设成果源源不断地转化为经济优势,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持久统一。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大众报业聊城融媒记者

田书记,我们了解到您做为一个沙三代,见证了田马园村的从治沙到致富的巨大变迁,这践行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科学创新”的治沙精神。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田马园村的基本情况,讲一讲您的爷爷田劳模带领全村平沙丘治沙造林和您治沙与致富并举的动人故事。

田英冲

感谢这位记者朋友的提问。田马园村位于冠县城西7公里,地处黄河故道,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北临309国道、济邯高速公路,西邻106国道,交通十分便利。全村共有320户,1381人,党员29人,耕地面积4000亩,全村林木覆盖率达到90%,是远近闻名的生态绿色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景区化村庄等荣誉称号。

“西沙龙,东碱虎”说的是冠县20世纪地貌情况。位于黄河古道西头的田马园村是冠县有名的“西沙龙”。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这里有四千多亩土地被黄沙覆盖,大风一起,沙飞丘移,流沙地上除了茅根寸草不生。当时还留下了这样一句顺口溜“娘啊娘,你真狠心,把俺嫁到马园村,饿了吃沙土,渴了嚼茅根”,田马园村民对这歌谣有切身体会。沙土锁不住水肥,没法种植小麦、玉米等常规农作物,一年的收成还不够本钱。每当刮风时都黄沙漫天,给村民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影响,村集体收入更是无从谈起。田马园村恶劣的生产生存条件,使得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选择离开家乡,前往外地谋求更好的发展机会。

防沙治沙,根除穷根。1979年10月,我的爷爷——时年34岁的田马园村党支部书记田洪勋,坚持“治穷先治沙”的理念,带领全村五百多名村民,推起独轮车,开进荒沙滩。推平了28个大沙丘,累计动土1亿余立方米。植树造林12万多余棵,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我爷爷田洪勋同志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防沙治沙先进个人。二千多亩沙荒地平整好了,机井也打好了,但乡亲们怕沙地上栽下树后种不了庄稼,没人敢分包。我爷爷田洪勋带领村党支部成员多次请教林果专家后,确定了以经济果林为主、以防护林为辅的造林方案。党员干部带头试种400亩,在沙地栽上苹果树,在树行里种西瓜,西瓜行间套种两行花生,从树上到树下牢牢锁住了风沙。当年秋后,果树成活,西瓜、花生也喜获丰收。之后,剩下的一千六百多亩沙地顺利分包到户。此后,在林业部门专家指导下,田马园村开始种植富士苹果树、丰水梨、绿宝石梨和中华寿桃等多种果树。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万余元。

现在村东头,还保留着一座大约40亩见方、高低不平的沙丘,作为田马园由饥荒到温饱、由贫穷到小康、由落后到领先的见证者。

“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让广大农民都尽快富裕起来。”1993年,田马园村立足沙区区位优势和气候优势,大胆试种大樱桃100亩,成为在内陆地区第一个敢“吃螃蟹”的人。如今,每年4月到6月,全国各地收购商都会聚集到村抢购大樱桃,田马园村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早熟大樱桃生产基地之一。截至目前,田马园村共栽种樱桃3500余亩,樱桃大棚400余亩,亩产效益5万余元。规范建设果品保鲜库、气调库等保鲜设施及果品交易中心。采用农残快速检测、安全监控系统等先进的管理技术,优化特色林果业的产业链,延长国内外市场销售期,提高附加值,带动全县及周边地区林果特色产业种植、加工规范化、标准化提升。  

组建40余人的电商团队,樱桃线上年销售额达2500余万元,促进周边村民就业300余人。先后建设农村新型住宅楼200余栋,争取资金500余万元,对所有楼房进行节能改造;投资200余万元,新铺柏油路面3万余平方米、安装路灯330余盏,为村民日常休闲娱乐提供良好去处。田马园村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在各级领导的帮助支持下,坚持不懈努力,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力争将田马园建成生态、文明、富裕的美丽乡村。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聊城市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郭喜军主任您好,请问在聊城市林下经济发展取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下一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还有哪些具体规划和举措?

郭喜军

近年来,聊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积极稳妥引导林农利用全市的林地资源,科学探索林下种植、养殖及复合经营等多元模式,持续拓宽林业产业发展路径,有效推动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效深度融合,为全市林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下一步将从以下几方面持续推动全市林下经济发展:

一是深化模式创新,推动林下种养高效复合发展。聊城市有林粮间作的传统,近年来在生态种养领域不断探索创新,成功打破单一经营的局限,逐步拓展出林菌共生、林下药材、林下特种养殖等多种业态,下一步,聊城市将持续深化林下种养模式创新,聚焦规模与品类双拓展,在现有基础上推广林菌、林药、林下养殖等高效复合经营模式,不断丰富复合经营的产业链条,着力推动质量与效益双提升。

二是强化技术支撑,普及林下种养关键实用技术。林下发展菌类种植、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等高效林下经济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林下种养等情况复杂,如林下种植时除了考虑土壤、环境条件,还需考虑郁闭度对作物种植的影响等,因此林下种植涉及内容更多,要求的技术更加复杂,我们将组织专业的技术团队,邀请相关专家,深入林间地头,为农户和企业现场指导,解决在种植、养殖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三是培育市场主体,夯实林下经济可持续发展根基。培育具有一定产业链的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积极引导和扶持林下经济示范基地和规模企业,充分激发企业的典型带动作用,延伸林下经济产品的产业链条,拓宽经营渠道,促进林下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林下经济领域,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整合上下游产业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四是推动产学研融合,加速林下经济技术创新与应用。推动林下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积极开展林下经济关键技术研究,如开展林下种植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创新、养殖技术的优化、病虫害防治技术等。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通过举办技术培训班、现场观摩会等形式,将先进的林下经济技术普及到广大林农手中。

五是推进三产融合,创新森林景观多元利用新模式。加大三产融合发展力度,增强产业聚集度,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供应链,增加产品附加值,推进林下经济与文旅、教育、健康养老产业等深度融合,发展各具优势的特色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森林康养、森林研学产业,打造集产、学、研、销、科普、观光为一体的多元化融合业态。同时结合当地特色文化,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林下经济文化产品。全面提高林地森林质量和综合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谢谢!

王婷婷

感谢郭主任的回答。刚才各位的精彩分享,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一代代治沙人的无悔坚守,也见证了生态奇迹背后的磅礴力量。在这里,我们诚挚地邀请各位媒体朋友们持续聚焦、深入挖掘、生动讲述新时代治沙精神的传承脉络、创新实践,共同续写“黄沙作底、绿意为墨”的动人故事。

今天的记者见面会到此结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