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稿解读:《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
字号:
大 中 小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青年兴聊”工程,进一步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全市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技能兴聊16条”)。
一、起草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大力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李强总理11月3日在上海调研技能人才工作时强调,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大力加强职业教育和技能人才培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着力培养造就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提高各类人才素质”。
与先进地区相比、与产业发展需求相比,我市高技能人才数量相对较少,政策竞争力相对不强,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做好技能兴聊工作,制定出台更加完善、更富活力、更具含金量的扶持政策。根据市委、市政府部署安排,参照上级有关文件,学习外地经验做法,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牵头起草了“技能兴聊16条”文件。
二、编制依据和起草过程
(一)编制依据。该文件依据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23〕146号)制定。
(二)起草过程。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学习借鉴济南、青岛、烟台、潍坊、南昌等地经验做法,结合我市实际,起草了文件初稿。起草过程中,两次征求市直部门和部分技工院校、企事业单位、人才代表意见建议。修改完善后,2024年11月22日-29日,再次征求了14个市直部门意见建议并组织部门会签,会签达成了一致意见。2024年12月3日,通过了市司法局合法性审查。2024年12月12日,报市政府第80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
三、主要内容
文件共4个部分16条。
第一部分,打造多元协同培养模式。坚持需求导向,从院校培养、企业培育、竞赛引领、技能培训4个方面协同发力,健全职业教育体系、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激发企业育才活力、鼓励开展自主评价,发挥竞赛引领作用、健全奖励激励措施,强化职业技能培训、优化培训供给体系,全面增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
第二部分,实施强基赋能重点工程。聚焦服务发展,做优做强“人才+产业”文章,实施产教融合提质工程、技能助企服务工程、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3项工程,助力制造业强市等重大战略,实现人才与产业的双向奔赴、互促共赢。
第三部分,构建引育留用良好生态。突出改革创新,围绕加大技能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技能人才发展通道、建立人才破格评价机制、支持技能人才载体建设4个方面,让技能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比如,实施“八级工”制度,优化专业技术人员和技能人才贯通评价通道,优秀技能人才可破格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对成功创建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齐鲁技能大师特色工作站等平台的单位给予奖补。
第四部分,营造技能成才浓厚氛围。良好的激励制度是技能人才成长的动力。文件明确提出鼓励技能人才建功立业,加大领军人才激励力度,发挥优秀人才示范引领作用,优化技能青年就业创业环境,健全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凝聚技能人才工作强大合力,支持技能人才来聊留聊干事创业、技能成才,真正让高技能人才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待遇、社会上有地位。
四、实质性解读
文件聚焦企业、产业、院校、人才所需所盼,重点在5个方面制定创新措施:
一是激发企业育才积极性。发挥企业育才用才主体作用,大力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激励备案企业常态化开展自主评价,根据自主评价数量和质量,给予1-3万元一次性奖励。定期开展绩效评估,督促备案企业不断提升自主评价水平和规模。
二是办好技能竞赛树品牌。充分考虑技能竞赛承办成本,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积极承办国家级、省级、市级职业技能竞赛,根据级别、工种和规模分级分类给予补助。实行技能竞赛项目目录管理,每年征集发布年度技能竞赛计划,加强指导,梯次实施,确保实效。
三是开创产才融合新局面。聚焦发挥院校作用,重点做大做强“聊城市技工教育产教集团”“聊城市第一职教集团”,实施校校联动、校企联动、校地联动“三个联动”,引领各类职业联盟、产教联合体创新发展。聚焦企业技术技能需求,实施“技能助企服务”和“劳模工匠入企宣讲”行动。聚焦制造业发展需求,实施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助力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
四是提升引才政策开放度。对各类院校,简化公开招聘程序,鼓励引进技能型教师;对特殊行业,放宽公开招聘条件限制,鼓励引进急需紧缺技能型人才;对技工院校毕业生,重申享受同等待遇的相关规定,符合条件人员也可以报名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鼓励技工院校学生努力学习、技能成才。
五是做优高端人才软服务。把产业技能人才纳入市级人才工程,每年开展“产业技能项目”评选,每次选拔不超过20人。为技能领军人才发放“聊城市人才服务金卡”,按规定享受子女入学、父母养老、休假疗养、健康查体、文化旅游等保障服务。
五、与省级文件的异同
(一)与《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23〕146号)的相同之处。“技能兴聊16条”紧跟国家、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部署安排,主要内容与省文件保持基本一致,部分内容政策引用了国家、省相关表述,并从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引进、激励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是贯彻落实省文件的具体行动。
(二)与《关于加强新时代全省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鲁政办字〔2023〕146号)的不同之处。一是结合实际,推进政策本地化。“技能兴聊16条”立足聊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省文件相关内容进展系统整合、充实、细化,提出了具有聊城特色的产教融合提质等3项工程、产业技能人才项目等,有利于推进省文件精神在聊城落地见效。二是加大投入,提升政策含金量。“技能兴聊16条”制定过程中充分征求企业、院校、社会组织和人才的意见建议,注重激发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出台了企业自主评价奖励、技能竞赛获奖选手单位奖励、承办职业技能赛事补助、高技能人才平台奖补、技能青年就业创业扶持等系列政策,通过加大财政投入,激发主体活力,不断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注重实效,增强政策操作性。“技能兴聊16条”紧扣聊城产业发展需求,在推进校企合作、服务制造业强市等重大战略方面制定具体措施;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在人才引进、人才待遇、人才评价、人才使用等方面提出具体意见,针对性强,操作性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六、关键词解释
1.“双高计划”: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2.中国特色学徒制:助力劳动者尤其是青年从在校学习过渡到就业、岗位成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针对与企业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的技能岗位新招用和转岗等人员,由企业与技工院校、职业院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培训中心等教育培训机构采取企校双师带徒、工学交替培养等模式共同培养学徒。
3.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及技能人才培养标准,以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工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融为一体,培育德技并修、技艺精湛的技能劳动者和能工巧匠的人才培养方式。
4.公共实训基地:由政府主导建设,以就业为导向,向城乡各类劳动者以及行业企业、社会团体、产业园区、职业院校(含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等提供技能实训、技能竞赛、职业技能培训考核评价、创业培训、就业招聘、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的公共性、公益性、开放性、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场所。
5.“双师型”教师:一般指“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既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又有实践教学能力。
6.制造业12条产业链: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新能源、石化化工、建材、钢铁、航空、食品、纺织服装、医药、现代家具等12条制造业重点产业链。
7.“远航”企业:聚焦重点产业链,从全市范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单项冠军、高新技术等优质企业中,遴选“远航”企业,并划分为三类:领航企业、续航企业、启航企业。
8.“八级工”制度:建立新八级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分别为学徒工、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特级技师、首席技师。
七、解读机构、解读人
解读机构:聊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联 系 人:职业能力建设科 张可卿
0635-2189125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