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春之约”

字号:
时间:2010-05-06 08:30:00

       春季,大自然万物复苏,人间也是生机涌动。这种涌动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就是庙会。作为人们敬祀神灵、交流感情、愉悦身心和贸易往来的综合性社会活动,庙会被喻为“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在聊城古城周边,庙会有很多。其中以辐射力达到相邻省份的“陈口大会”为最盛。5月4日,我们到东昌府区柳园街道陈口村走访,老人们提起当年的大车店和跑马场、徒骇河西岸几抱粗的大杨树、戴云桥上的石蘑菇……禁不住目光闪亮。荏苒的时光,使他们津津乐道中的记忆成为碎片。幸好,古城居民、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吴云涛先生在《聊城风俗谈》中对“陈口大会”做过较为详尽的记述。

       “陈口大会”距古城东关约两华里,是东南方向来人入城的必经之地。居民稠密,店铺林立。陈口村东头有座“准提庵”,据说农历二月十九的会期,就是准提菩萨的诞日。这和当年的其他庙会一样,都是由古代的宗庙社祭制度演化而来的。随着经贸活动的发展,以及人们交流的需要,庙会又逐渐掺入了娱乐和贸易等元素。

       后来,“陈口大会”规模渐大,范围扩展到周围几个村庄。货棚、摊贩连排成行,形成一片热闹的街区。会场上,分段分区罗列各类物品:农具、玩具、衣物、布匹、针头线脑、文具、玩具、日用杂品纷然杂陈。其中一大亮点,还是为期四天的“骡马大会”。陈口西南方,沿徒骇河有一条南北大道,是赛马的场地。外省外县喜欢玩马的人,每逢此时都特地赶来赛马,观者云集,蔚为壮观。

       陈口大会期间,娱乐项目有很多种。一些江湖艺人,都各自支棚做场,说评书、唱大鼓、变戏法、卖武艺、拉洋片、唱小曲,观众流连忘返、大饱眼福,会场上到处洋溢着管弦之声和沸腾的欢笑。到了夜晚,会场也灯火通明,陈口变成了“不夜城”。戏台搭在村南空地上,戏台前两侧.悬挂着两盏铁锅大小的豆油灯,粗大棉绳做的灯捻一点燃,照得戏台通亮。横笛、梆子、锣鼓的吹打声震破夜空,看戏的男女老少,个个笑逐颜开。

       大会上,通常会有各路临时搭建的餐馆。馄饨、面条、包子、烙暄饼、糖果子等席棚一个接一个,叫卖声不绝于耳,引得很多人前来品尝。

       此外,比较著名的庙会还有柳园大会、王官寺庙会等。柳园大会是在每年农历的三月十八,一般为四天,传说是为“泰山行宫”中的“碧霞元君”神诞而举办。和其他庙会不同的是.庙内有泥塑神像“子孙娘娘”(送子观音)。赶会进庙烧香的多是不孕妇女前来求子“栓娃娃”的。王官寺庙会位于聊城东南的王宫寺乡,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起举办,传说这是“东岳天齐大帝”的诞辰,王官寺庙宇相连,楼阁重叠,是鲁西一带有名的建筑群。王官寺庙会方圆十余里,每次举办也都轰动外省及邻近县。

       前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巴赫金有一个“狂欢节理论”。他认为,真正的文艺活动、消闲假日,应该让人彻底忘掉尊卑贵贱、摈弃政治经济等目的。让参与其中的人获得紧张之余的心灵游憩、禁忌之外的主体自由、参与之中的自我确认。依此看来,古时候的沧桑岁月里,在商贸目的之外,庙会的确有着慰藉心灵、愉悦身心的功能。也正因此。庙会在丰富传统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令人怀恋不已。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