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许婷,今年27岁,是一位年轻妈妈。
长发披肩,一袭黑衣,说话语速很快,透露出干练、睿智。
一对双胞胎儿子精神发育迟缓,彻底改变了她的生活。
陪同儿子治疗两年多之后,她在聊城开发区东城办事处办起一所残障儿童康复中心。
目前,康复中心里有13名残疾儿童,大都是或减或免学费的学生。
许婷期待托起更多“折翼天使”的天空,她也面临更多困难。
许婷,1984年出生,家住聊城城区。
20岁那年,她领了结婚证,第二年一对双胞胎儿子提前一个月降生。
尽管是早产,儿子的降临还是给家庭带来了欢乐和笑声。
一般的孩子一岁左右就会走路了,可这对双胞胎会走路的时间比较晚,一个是在一岁半时,另一个是在两岁时。
兄弟俩性格比较急躁,爱哭,三岁时还不会说话。
“我总认为是自己照顾得不好,才导致两个孩子这样。”许婷说。
可是,她错了。
到济南儿童医院鉴定的结果无异于五雷轰顶——双胞胎儿子精神发育迟缓。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两个孩子早产缺氧造成的。”许婷说。
在随后的一年半时间里,许婷一直陪两个儿子在济南进行康复训练。
“我一年没有回家,但孩子的训练效果却非常不理想。”许婷说。
她又带着两个儿子到一家私人康复中心继续训练,但效果仍然不好。
两年多下来,花了20多万元。
半年后,许婷带两个儿子进入一家康复幼儿园进行训练,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
“在那里只用了一个月,两个孩子就能从一数到十了,还学会了叫爸爸妈妈。”许婷回忆起这一幕,露出一丝笑容。
陪读的日子里,儿子在前面学,许婷就坐在后排揣摩老师的教学技巧。
每逢周末,她都会上网查资料,有时还去请教专家,寻求儿子最佳训练方法。
有了对残疾儿童系统的认知,许婷萌生了一个想法——回家办一所残障儿童康复学校。
她的想法很简单,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更好的学校进行训练,也希望更多孩子能接受系统训练。
许婷发现,凡是残障儿童入学,都需要家长全程陪同,她认为这样不利于孩子独立,更不利于他们走向社会,她若开办学校,一定不用家长全程陪同。
2011年6月,许婷带着两个儿子回到聊城,开始筹办学校。
聊城城区的房租太贵,她有些承受不起,便将目光转向了开发区。
开发区东城办事处张庄村的一处院落,有300多平方米,租金不高且周围环境比较清静,有利于针对残障孩子教学。
这是一个理想的场所。
房东听说了她的故事,也尽最大努力提供方便,无偿提供了办公桌、沙发、床等用品,这让许婷很感动。
2012年春节后,许婷创办的“小海鸥儿童特教康复中心”正式开业。
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的日子更加艰难。
这所学校由两层民房改建而成,但不乏温馨。
教室内外的墙上喷有鲜艳的颜色,走廊里还有“才艺展示墙”,上面贴满了儿童作品。
特教康复中心面对不同类型的孩子,对老师的要求特别高。尽管想尽量节省开支,但许婷在聘请老师方面没有丝毫犹豫,要找最好的老师。
特教康复中心有8名专职教师,她们不仅有大专或本科学历,不少老师还有丰富的幼教经验。
第一个学生叫王亮亮。
他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这种病是由常染色体畸变性所导致的出生缺陷,患儿主要表现为智能障碍、体格发育落后和大众脸谱。
今年12岁的他,语文成绩相当于二年级学生的水平,但数学成绩特别差。
入学之初,说好一个月800元,但许婷听说他的家庭情况后,主动将学费降到一个月500元。原来,王亮亮家庭前些年出现变故,现由母亲一人抚养,生活比较艰难。
随后,残障儿童陆续走进许婷的特教康复中心。特教康复中心开办至今,先后来了五六十名残障儿童,他们都需要进行训练,但因学费等问题,只留下13名孩子,其中不少还是或减或免学费的学生。
11岁的张亚亚来自东昌府区沙镇,是早产儿,视网膜发育不完全。更严重的是,他肢体发育也不完全,双腿不能行走,双手十分僵硬,且容易无缘无故发脾气。
他还有一个双胞胎弟弟,视力只有0.02,仅能感受到微弱的光,所幸四肢发育良好,目前在一所聋哑学校就读。
为了给兄弟俩看病,这个家庭至今还有6万元的外债。
张亚亚的爸爸在开发区一工厂上班,收入不高,既要养家又要还债,困难程度可想而知。
“我怀孕时连一个鸡蛋也没吃过,现在家里的房子都漏雨。”张亚亚的妈妈说。
这家人的遭遇深深触动了许婷的心,作为两个残障孩子的母亲,她能体会张亚亚父母的痛苦。
“你明天就叫孩子来吧,只要我的康复中心办下去,孩子就可以一直在这里读书,不收费。”许婷对张亚亚的父亲说。
就这样,这个孩子走进了康复中心。
现在,张亚亚有了很大改变,回到家主动做作业,还和爸爸妈妈说说学校的事儿,也不经常发脾气了。
“等日子过得宽裕些,就给孩子交学费,不然,咱心里过意不去。”张亚亚的妈妈说。
卢冬冬来自济宁汶上县南旺镇一村庄,是一名自闭症患儿。
“孩子已经7岁多了,但只有三四岁孩子的智力,以前在幼儿园经常跑出教室,老师就打电话让我把他领回家,时间长了,学校也不收了。”卢冬冬的妈妈说。
3月份,卢冬冬走进小海鸥儿童特教康复中心,妈妈也来到了聊城。
许婷在学校附近为他们找到住所,又帮卢冬冬的妈妈在聊城城区一家幼儿园找了份工作。
来自东昌府区朱老庄镇一村庄的郝明荣也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之前也上过幼儿园,但去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的一次事件刺痛了郝明荣妈妈的神经。
当时幼儿园要排练节目,郝明荣的妈妈却接到老师的电话,让她把孩子领回家,理由是孩子太闹了。
“在幼儿园,我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尊重,作为家长也被歧视,我感到很伤心。”郝明荣的妈妈说。
“很多孩子都没有真正过过‘六一’儿童节,我要帮他们完成这个心愿。”许婷说。
目前,小海鸥儿童特教康复中心的老师正在与孩子排练“六一”儿童节节目,准备5月30日在学校外演出。
“帮助他们就是在帮助我自己,我知道作为残疾儿童家长所承受的痛苦。”许婷说。
可许婷也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康复中心入不敷出,已经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甚至这个月老师的工资都很难发出了。
不过,许婷表示,这些孩子需要关怀,她会坚持下去。
(文中儿童均系化名)(孙克峰)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