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继续提升 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中共茌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秀兴访谈

字号:
时间:2011-06-16 11:11:21
来自:电子政务办公室

科学发展继续提升  努力实现富民强县的新跨越

----中共茌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秀兴访谈

 

 

  记者:今天做客“中国聊城”政府网的是茌平县委副书记、县长陈秀兴。

  陈秀兴:非常高兴参加此次访谈,通过“中国聊城”政府网这个平台推介茌平。

 

  记者:首先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茌平县的基本情况。

  陈秀兴:茌平县地处山东省西部,全县总面积987平方公里,辖14个乡镇、办事处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737个行政村,总人口54.2万人。

  第一,茌平有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文明的踪迹。秦时置县,因县境在“茌山之平陆”而得名。

  第二,茌平有灿烂的文化。是战国时期高士鲁仲连、唐初名相马周、宋代医学家成无己、清代画家董立元等历史名人的诞生地。是全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有尚庄大汶口文化遗址、鲁仲连祠等名胜古迹,有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教场铺龙山文化遗址。

  第三,茌平有优越的区位。县境内105国道纵贯南北,804省道横穿东西,济聊馆高速公路、邯济铁路紧侧县城,京九铁路在县城西20公里通过,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铁路网,可1小时到达济南空港,4小时到达青岛海港,20分钟到达聊城客(货)运火车站。

  第四,茌平有丰富的资源。近年来,我县培植壮大了信发铝电集团、齐鲁味精食品集团和信乐味精、金号织业、华鲁制药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势支柱企业,培育形成了热电、铝及铝加工、味精、针织品、聚氯乙烯、大输液、密度板生产及加工等一批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达到342家,主营业务收入676.7亿元、利税74.3亿元。“金号”、“华鲁”是中国驰名商标,金号系列纺织品、华鲁大输液是中国名牌产品。另外,还有一批山东省著名商标和名牌产品。

  第五,茌平是投资的热土。近年来,我县在全力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综合开发、小城镇建设和农村新居建设,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城市基础设施和城乡交通路网体系。同时,以最优质的服务环境、最优惠的政策环境、最优良的治安环境、最优美的生活环境、最优越的舆论环境为创建目标,全力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以企招企、以商引商,引进一家、吸引百家,营造了“重商、安商、富商、亲商”的浓厚氛围,招商引资年均保持了40亿元的投资强度。水利部汉江集团、东方希望集团、华北农机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纷纷来茌平对接洽谈、投资兴业。

  第六,茌平有崛起的基础。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52亿元,是2005年的3.3倍,年均增长27%;地方财政收入12.1亿元,是2005年的5倍,年均增长38%;“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76亿元,其中工业投入400亿元,分别是“十五”期间的3.3倍、3.4倍。2009年度综合实力名列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第98位,入围中国产业百强县和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最具投资潜力百强、最具区域带动力百强。近年来,我县许多工作走在了全国、全省前列,先后获得了“全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先进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多项国家级和“全省中小企业发展先进县”、“全省对外开放先进县”、“全省农业产业化先进县”、“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全省双拥模范县”、“全省平安建设先进县”、“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县”、“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县”等30余项省级荣誉称号。我们欣喜的看到,一个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开放文明的新茌平,正在鲁西大地上迅速崛起。

 

  记者:近年来茌平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始终在聊城市处于“领跑”的位置。您刚才也提到,茌平县跨入了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的行列。茌平县是如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实现弯道超越的?

  陈秀兴:回想这一段,我们感到这是一段令人难忘的时间。从改革开放到2008年,正好是30年的时间。正在我们准备发动新一轮思想大解放,乘着改革开放30年的东风再上新台阶的时候,爆发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县主导产业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电解铝、氧化铝的销售价格至今尚未恢复到2008年上半年的水平。面对这场大考,我们在中央和省、市的坚强领导下,全县人民积极作为、科学务实,以为化为、化危为机。特别是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相继开展了“项目突破年”、“全面提升年”活动,实施了“产业提升工程”,全面打下了“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的攻坚战。

  第一,坚定信心,化危为机。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把危机当成“科学发展,弯道超越”的一种机遇。

  第二,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我们要求各级各部门越是在危机面前,越不能盲目,越要科学务实、坚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2009年的“项目突破年”活动和2010年的“产业提升工程”中,我县共开工建设千万元以上项目199个,其中过亿元的项目82个,两年间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67亿元。同时,在项目的筛选、论证和实施过程中,始终坚持“投向要准、投量要大、投速要快、投量要好”的导向,以增量调存量,存量再优化,投资结构的优化,带动了经济结构的升级。这些符合产业政策要求的大项目,都是在这个期间促上去的。

  第三,抢抓机遇,创新思维。我们紧紧抓住国家扩内需的重大机遇,把多年想干而没能干成的制约问题集中解决,像高速西互通立交工程、金牛湖水库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都是在这个时间争取下来的。今年上半年高速西互通立交可实现竣工通车,金牛湖水库实现通水。同时,组建了宏信投资担保公司、嘉鑫小额贷款公司和城市综合开发建设投资公司,引进成立了齐鲁银行茌平支行。积极向上争取土地“点供”指标,加快推进“增减挂”试点,完成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规划了“一区一带六园”的产业空间布局。不仅强化了发展要素保障,而且为长远发展赢得了主动。

  通过全县上下的共同努力,迅速有效遏制了增速明显减缓的态势,企稳回升积极向好的势头稳步增强。通过这次大考,对全县人民的战斗力和拼搏精神又是一次很好地考验。“十二五”时期,我们安排的项目不光是在前两年基础上的一种延伸,而是按照“在发展中促转调,在转调中谋发展”要求寻求一种新的发展机遇。

  

        记者:您认为的“十二五”时期新的发展机遇是什么?

  陈秀兴:中央和省、市的“十二五”规划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完全符合我县的发展实际,只要认识到了、把握好了,就是一个重大的机遇。因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就是:经济总量相对较小、经济结构不够优化、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中央和省、市的重大决策部署,正是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并充分把握好这一重大机遇,进一步全面做好“扩总量、调结构、转方式”的各项工作。

  同时,综合判断“十二五”期间的国际国内形势,宏观环境对我县发展仍然十分有利。从国际形势来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流,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恢复和增长期;从国内形势来看,我国仍处于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都蕴含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从我县实际来看,经过多年努力,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产业升级基础坚实,载体建设水平和承载能力得到极大提高,我县经济社会正处于新一轮加速发展的重要起点,特别是广大干部群众战胜了各种困难,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发展热情高涨、信心倍增。当然,我们也应当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完全消除,目前国际政治、贸易争端时有发生,各种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国家宏观调控力度加大,发展要素制约将更加突出;区域间竞争态势日趋激烈,争先进位压力较大。我们坚信,只要全县人民以时不我待的使命感,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创新意识和责任意识,善于审时度势,勇于开拓创新,敢于攻坚克难,就一定能化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再谱科学发展新篇章,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记者:按照中央和省、市的要求,茌平县在“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措施有哪些?

  陈秀兴:“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站在新起点,瞄准新目标,增创新优势,实现新跨越”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三年主要经济指标翻番,五年跨入百强中等行列”的奋斗目标,按照“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扩大总量与调优结构两措并举,一产抓调整、二产抓升级、三产抓膨胀”的工作思路,更加注重产业升级,更加注重生态建设,更加注重民生改善,更加注重安全稳定,进一步启动内力、借助外力、激发活力、形成合力,实施项目立县、工业强县、三产兴县、城建靓县和统筹城乡“五大战略”,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茌平。到2015年,实现生产总值确保600亿元、力争700亿元,年均增长确保20%、力争2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确保40亿元、力争50亿元,年均增长确保25%、力争30%5年内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00亿元。确保今年的经济发展目标完成情况不低于五年平均增幅,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

  

       记者:为“十二五”规划开好局、起好步,在推进科学发展上应该主要抓好那几方面的工作?

  陈秀兴:今年是“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恰逢建党90周年。我们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开展“继续提升年”活动的要求,全力扩总量,精心调结构,积极转方式,进一步膨胀经济总量,提升经济实力,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建党90周年。

  第一,全力扩总量。就是切实加大优质高效投入。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基础产业为重点,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有利于产业升级和节能减排的重点项目,拉动和引导社会投资,今年确保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特别是重点抓好 “十大惠农工程”、“十大工业重点项目”、“十大城建重点工程”、“十大服务业重点工程”和“十大民生工程”的建设。同时,创新用地模式、创新融资模式,统筹国土空间开发利用,集中资金投向重点项目。特别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当前,重点抓好铝、密度板和聚氯乙烯精深加工、高新技术产业项目的招商,抓好县城区东部旧城改造专业市场项目的招商,抓好县城区西部新区金牛湖周边文化休闲旅游项目的招商,启动两个五星级酒店的建设。特别是集中力量,把郝集工业园打造成为第二大工业园区。同时,推进境内外上市融资,力争两年内有5家企业上市。目前,我们围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产业发展集聚化,在工业、服务业、基础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已精心筛选、论证了1000个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大规模对外推介,以此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第二,精心调结构。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把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和农民专业化,作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全力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是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实施“铝电千亿产业”和“味精、纺织、制药百亿产业”规划为重点,持续推进“产业提升工程”,以“一区一带六园”(县城区;804省道经济带;菜屯木业加工、胡屯汽车配件、洪屯精细化工、冯屯高端家纺和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为载体,培植战略性支柱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民营特色产业,壮大龙头骨干企业。三是加快膨胀发展第三产业。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双轮驱动中,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文化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四是努力调整城乡结构。省、市对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十分关心,抓得非常紧,我县近年来一直把城乡统筹一体化放在重要的发展议程。首先是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最好的办法就是要增加就业,就是让群众自身利用自己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收入,同时把更多的农民吸纳到中心镇、县驻地,在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就地转移就业,就近转成市民。

  第三,积极转方式。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人民群众意愿。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