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读人:聊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聊城法治建设研究院院长 王仰文
行政执法是行政机关履行政府职能、管理经济社会事务的重要方式,是法律实施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行政执法工作面广量大,一头连着政府,一头连着群众,直接关系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法治的信心。”
从顶层安排部署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也将“健全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重要内容予以规定。2023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就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质量和效能提出明确要求。
我市对标对表上位文件,紧密结合聊城实际研究制定了《实施方案(2024-2025年)》,确立了未来两年我市行政执法及行政执法监督的时间表、路线图。可以说,制定《实施方案(2024-2025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关键举措,是持续推动我市法治政府建设向纵深发展的重要内容。
《实施方案(2024-2025年)》共分为指导思想、工作目标、主要任务和组织实施4个部分。《实施方案(2024-2025年)》从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培养、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行政执法工作体系完善、行政执法监督质效提升以及行政执法保障能力强化等5个方面,列举了13项重点建设任务,明确了“到2025年年底前,行政执法行为更加严格规范,行政执法队伍能力全面提升,行政执法过程更加公正文明,行政执法规范化、正规化、专业化、数字化建设切实强化,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明显增强,‘柔性执法’‘温度执法’理念进一步深入,人民群众在执法案件中感受公平正义,行政执法法治效果、社会效果深入统一”的总体目标。
《实施方案(2024-2025年)》还根据我市实际,部署了以下特色亮点工作:
一是为提升行政执法人员能力素质,从政治能力、业务知识、执法技能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推动开展分级分类分层培训,并对培训内容、培训时长、培训方式和质量要求等进行了重点安排。明确开展执法人员“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和执法标兵选树活动,对在行政执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扬,充分激发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依法执法、严格执法的积极性。
二是为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聚焦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执法、不文明执法、执法不作为等问题,持续开展整治“重复检查、多头执法、随意处罚”攻坚行动。建立健全行为标准规范,全面实行行政执法事项清单管理制度,加强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定的动态管理和备案审查监督,开展基层综合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深入推进涉企执法阳光监督改革,探索完善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执法机制,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
三是为深化行政执法体系机制改革,强化乡镇、街道执法力量,优化乡镇、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落实“执法重心下移”机制,开展赋权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试点工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作机制,在交通运输、生态环境、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等行政执法重点领域探索推进执法协作,实现违法线索互联、执法标准互通、处理结果互认。
四是为提升行政执法监督质效,要求各级司法行政部门积极履行本级政府的执法监督职责,加强行政执法管辖、法律适用的法制协调,综合运用行政执法工作报告、评议考核、案卷评查、案例指导等方式,开展行政执法常态化监督。探索“监督+服务”模式,强化企业合规管理和涉企行政执法监督。用好行政执法监督与12345热线协作共享机制,拓宽监督渠道。开展行政执法满意度测评,组织评选行政执法典型案例。
五是为推进行政执法保障能力建设,要求优化执法队伍设置,合理配备行政执法力量,推动编制资源和人员力量向一线倾斜。保障行政执法经费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执法人员工资、保险待遇政策,强化执法人员职业保障。加强公职律师和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探索建立系统内公职律师、法律顾问统筹调用机制,建立重大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相关规定,细化追责、免予问责情形和容错纠错机制。
《实施方案(2024-2025年)》是全市聚焦聚力“六个新聊城”、全面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抓手,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执法突出问题、提升执法人员能力素质、发挥行政执法监督作用具有极其重要意义。
各地各相关单位要攻坚克难,敢于作为,把各项任务逐一落实到位,确保每项任务都有人抓、有人管、有人负责,有序推进;要把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同步落实、同步部署、同步推进;要形成有效责任追究机制,推动各级执法单位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要上下联动,横向协同,共同推进提升行政执法质量行动取得实效,进一步提升行政执法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良好执法形象。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